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53回忆录13
    二十五、永熙盛世的传承与荣光(续)

    新政续编一出,朝野震动。支持者盛赞其“仁政惠民、兴邦固本”,反对者则忧心“均田伤富、惠民耗财”。

    相国王大人率先表示支持:“太皇太后娘娘、皇上,均田之法,旨在抑兼并、安小民。江南豪族兼并土地,民无立锥之地,久则生乱。今行均田,将国有闲田、没入田地分给无地农民,既安民心,亦增赋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惠民局之设,乃盛世应有之义,彰显我南夏仁政,可使百姓归心。”

    户部尚书苏廉却持审慎态度:“皇上,均田法推行,须先清丈土地、界定产权,若操之过急,恐引发豪族反弹,甚至地方动荡。惠民局运营,需大量财力支持,今国家财政虽充盈,但北境军费、西境重建、漕运修治皆需用钱,若惠民局规模过大,恐拖累财政。”

    御史大夫赵大人亦有顾虑:“皇上,科举增设‘经世致用’科,固然能选拔实务人才,但恐有士人弃经典而逐末技,不利于教化。臣以为,科举当以经义为本,辅以实务,不可本末倒置。”

    新帝慕容宸召集群臣于太和殿议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看向立于殿侧的风染霜,躬身道:“祖母,新政续编关乎国计民生,孙儿不敢自专,愿听祖母教诲。”

    风染霜缓步上前,目光扫过众臣,缓缓道:“诸位爱卿,新政续编,朕已阅之。其心可嘉,其志可勉。然治国之道,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因噎废食。”

    她先论均田法:“均田之核心,非‘夺富’,乃‘安贫’。江南豪族,若能主动献出部分土地,或资助无地农民,朝廷当予以表彰,许其通商特权、减免赋税;若有抗拒者,亦不可强夺,可先从国有土地、没入土地入手,逐步推行。清丈土地,可遣户部、御史台,联合巡查,务必公正透明,不扰百姓。”

    再论惠民局:“惠民局之设,当‘量力而行’。先在京城、江南、北境等富庶之地试点,各州府择其一二县设立,经费由地方赋税、国库补贴、民间捐助三途筹措。民间捐助者,可授予荣誉官职,鼓励士绅参与。待试点成功,再逐步推广,不可一步到位,以免财力不支。”

    最后论科举:“科举增设‘经世致用’科,乃应时之举。盛世不仅需通经义之儒,亦需懂农桑、水利、漕运、军政之才。然经义乃立身之本,实务乃治国之器,二者不可偏废。可规定:经义科取士占六成,实务科取士占四成,皆需通过殿试,由天子亲策,择优录用。”

    风染霜言罢,众臣皆服。相国王大人道:“太皇太后娘娘高见,既安民心,又顾财力,兼顾教化与实务,臣无异议。”

    苏廉亦道:“娘娘所言‘试点推行、三途筹资’,甚为稳妥,臣愿全力推行。”

    新帝慕容宸大喜:“既得祖母与诸卿支持,新政续编即日起试点推行。着户部、礼部、御史台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上报试点情况,以便调整完善。”

    ——

    景曜三年夏,均田法在江南试点推行。起初,进展顺利,无地农民分到土地,欢欣鼓舞。然江南豪族中,有少数人不愿配合,暗中阻挠,甚至煽动农民闹事。

    苏州豪族沈万三,富可敌国,兼并土地数千顷。均田法推行后,他被要求献出部分土地,心中不满,乃暗中指使家仆散布流言,谓“均田法乃苛政,夺民之产”,并煽动部分佃户拒绝接受分田。

    苏州知府上报朝廷,请求处置。新帝召四辅会议,大司马王大人道:“沈万三敢公然对抗新政,若不从严处置,恐其他豪族效仿,均田法将难以推行。臣请皇上派禁军前往苏州,捉拿沈万三,籍没其家产。”

    相国王大人道:“沈万三虽有过错,但江南豪族多与之为伍,若贸然捉拿,恐引发豪族联合反弹,影响江南稳定。不若先遣使者前往苏州,晓谕沈万三,令其限期献出土地,若仍抗拒,再行处置。”

    风染霜闻讯,遣人传语新帝:“沈万三之事,宜‘恩威并施’。恩者,许其保留大部分家产,授予荣誉官职,若能主动配合,可减免其部分赋税;威者,若逾期不配合,将依法处置,籍没其土地,甚至治罪。同时,要安抚佃户,晓以均田之利,令其明白沈万三之意乃私利,非为他们着想。”

    新帝从之,遣翰林学士柳明远前往苏州。柳明远先会晤沈万三,晓以朝廷德意与律法威严:“沈大人,均田法乃安邦惠民之举,非为夺你家产。今朝廷许你保留八成家产,授予‘荣禄大夫’之职,若能主动献出两千顷土地,朝廷将减免你三年赋税。若逾期不配合,朝廷将依法处置,届时,你不仅土地难保,身家亦可能受牵连。”

    沈万三沉吟良久,心中仍有不甘。柳明远又道:“沈大人,你富可敌国,然财富如流水,唯有德者能守之。今你若配合新政,既能保全自身,又能惠及百姓,后世将称你为‘义士’;若执意抗拒,恐落得‘贪富忘义’之名,得不偿失。”

    沈万三终是屈服,同意献出两千顷土地。柳明远又前往佃户中,宣讲均田之利,揭穿沈万三的流言。佃户们恍然大悟,纷纷支持均田法,主动前往官府登记分田。

    苏州之事顺利解决,江南其他豪族见沈万三尚且配合,亦不敢再妄动,均田法试点推行顺利。新帝嘉许柳明远之功,升其为礼部侍郎。

    ——

    景曜三年秋,西域传来消息:楼兰国发生内乱,国王被权臣杀害,权臣自立为王,断绝与南夏的通商关系,转而与西方的大宛国结盟,欲侵扰西域其他国家。

    西域都指挥使李将军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干预。新帝召四辅会议,大司马王大人道:“楼兰国乃西域枢纽,若被权臣掌控,与大宛结盟,将威胁我南夏西域通商利益,甚至影响西域安定。臣请皇上准李将军出兵,平定楼兰内乱,扶持亲南夏的王子复位。”

    相国王大人道:“西域路途遥远,出兵成本高昂,且大宛国国力不弱,若贸然出兵,恐陷入持久战。不若先遣使者前往楼兰,晓谕权臣,令其罢兵,恢复与南夏的通商关系,若不从,再联合西域其他国家,共同讨伐。”

    太师李大人道:“臣以为,当‘扶弱抑强’。楼兰内乱,百姓受苦,南夏作为大国,当予以援助。可遣少量兵力,配合李将军,扶持亲南夏的王子复位,同时与西域其他国家结盟,孤立楼兰权臣与大宛国。如此,既能平定内乱,又能巩固南夏在西域的影响力,且成本较低。”

    风染霜闻之,谓新帝曰:“宸儿,西域之事,重在‘稳’与‘义’。稳者,不使西域局势失控,不影响通商;义者,扶助弱小,平定内乱,彰显南夏仁政。”

    她道:“朕给你三策。一,扶立新君。令李将军挑选精锐兵力,潜入楼兰,扶持被权臣追杀的王子复位,许其复位后,扩大与南夏的通商,给予军事保护。二,联合诸国。遣使者前往西域其他国家,晓以利害,令其与南夏结盟,共同对抗楼兰权臣与大宛国,许其通商优惠。三,经济封锁。断绝与楼兰权臣、大宛国的通商关系,冻结其在南夏的资产,令其经济受损,内部生乱。三策并行,不出数月,楼兰内乱可平。”

    新帝从之,令李将军依策行事。李将军挑选五百精锐,潜入楼兰,与王子取得联系,趁权臣不备,发动突袭,斩杀权臣,扶持王子复位。西域其他国家见南夏出兵果断,纷纷与南夏结盟,共同孤立大宛国。大宛国见势不妙,主动遣使求和,恢复与南夏的通商关系。

    楼兰国复位后,国王感激南夏援助,与南夏签订盟约,扩大通商范围,允许南夏在楼兰设立常驻通商据点和驿站。西域局势复归安定,通商更盛。

    ——

    景曜四年春,新帝慕容宸欲于太庙举行“告成功之誓”,祭祀列祖列宗,宣告新政成效,安抚宗室,凝聚人心。

    太庙之誓前一日,风染霜召慕容宸入坤宁宫,叮嘱道:“宸儿,太庙之誓,非为炫耀功绩,乃为告慰祖宗、激励群臣、安抚百姓。你当于誓文中,先述列祖列宗之功,再言新政推行之艰,最后表永续盛世之愿。对宗室,要示以宽容,许其改过自新;对群臣,要予以嘉奖,鼓励其继续勤勉;对百姓,要广施德政,令其安居乐业。”

    她又道:“誓文中,切勿提及‘垂帘’流言之事,亦不可指责宗室旧脉,以免引发新的矛盾。要以‘和’为贵,以‘稳’为要。”

    慕容宸躬身道:“孙儿谨记祖母教诲。”

    次日,太庙之誓如期举行。新帝慕容宸身着衮龙袍,率宗室诸王、文武百官祭祀列祖列宗。誓文中,他述及南夏历代先帝开疆拓土、励精图治之功,言及永熙新政推行以来,北境安定、西域通商、江南复苏、西境重建之效,表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唯愿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与宗室群臣、天下百姓同心同德,永续永熙盛世,国泰民安,千秋万代。”

    誓毕,新帝对宗室诸王予以嘉奖,恢复了几位因早年过错被罢黜的宗室子弟的爵位;对群臣论功行赏,晋升了一批勤勉能干的官员;对天下百姓,颁布诏书,减免赋税一年,赈济孤寡,广设惠民局。

    太庙之誓后,宗室和睦,群臣振奋,百姓欢腾,南夏盛世气象更隆。

    ——

    景曜四年夏,朝堂之上爆发“海禁之争”。

    自永熙年间以来,南夏实行“有限海禁”,允许官方与指定国家通商,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随着国力强盛,民间商户要求开放海禁、自由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

    户部尚书苏廉上书,请求开放海禁:“皇上,民间商户久盼出海通商,若开放海禁,可增加国家税收,促进手工业发展,加强与海外诸国的交流。臣请皇上取消有限海禁,实行‘自由通商、依法管理’之制。”

    兵部尚书王大人却坚决反对:“皇上,海禁乃国家安全之保障。若开放海禁,民间商户良莠不齐,恐有奸细混入,泄露国家机密;且海外诸国局势复杂,海盗猖獗,民间商船缺乏保护,恐遭劫掠;再者,开放海禁,将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影响国家财政稳定。臣请皇上维持海禁之制。”

    礼部尚书李大人道:“臣以为,可‘有限开放’。选择几个港口城市,如广州、泉州、宁波,作为通商口岸,允许民间商户在指定口岸出海通商,由官府进行登记、审查、征税,并派海军护航。如此,既能满足民间通商之愿,又能保障国家安全与财政稳定。”

    新帝慕容宸召四辅会议,众说纷纭。他又请风染霜裁决。

    风染霜道:“宸儿,海禁之争,核心在‘利’与‘安’。利者,通商之利,富民强国;安者,国家安全,财政稳定。二者不可偏废。”

    她道:“朕以为,礼部尚书之议可行,实行‘有限开放、规范管理’之制。具体而言:一,指定口岸。选择广州、泉州、宁波三城为通商口岸,民间商户需在口岸登记注册,取得通商许可证,方可出海。二,严格审查。官府对出海商户、船员进行身份审查,禁止奸细、罪犯出海;对货物进行检查,禁止违禁品交易。三,征税护航。对通商货物征收关税,用于国家财政与海军建设;派海军在通商航线巡逻,保护商船安全,打击海盗。四,外汇管理。设立‘外汇司’,规范白银流通,防止大量白银外流,确保国家财政稳定。五,试点推行。先在三城试点一年,若效果良好,再逐步扩大开放范围;若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

    新帝从之,颁布诏书,实行“有限开放海禁”之制。广州、泉州、宁波三城迅速成为繁华的通商口岸,民间商户出海通商者日益增多,国家税收大幅增加,手工业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海军护航有力,海盗不敢轻易劫掠,通商航线安全畅通。

    海禁的有限开放,成为南夏盛世的又一亮点。

    ——

    景曜五年春,黄河中下游发生洪灾,多处堤坝决口,百姓流离失所。

    新帝慕容宸闻之,心急如焚,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救灾之事。户部尚书苏廉道:“皇上,当务之急是派救援人员前往灾区,封堵堤坝,转移百姓,发放粮食、药品和帐篷。臣请皇上拨款千万两,用于救灾。”

    兵部尚书王大人道:“臣请皇上派禁军三万前往灾区,协助地方官员封堵堤坝,转移百姓,维护治安。”

    太医院院判道:“臣将挑选百名太医前往灾区,诊治受伤百姓,防治瘟疫。”

    风染霜闻之,谓新帝曰:“宸儿,救灾之事,既要‘急’,也要‘远’。急者,封堵堤坝、转移百姓、赈济灾民;远者,修复堤坝、治理河道、防范 future 洪灾。”

    她道:“朕给你四策。一,紧急救灾。令禁军、地方官员、救援人员协同作战,优先封堵重要堤坝,转移危险区域百姓,发放救灾物资,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二,防治瘟疫。在灾区广泛发放防疫药物,加强卫生消毒,掩埋尸体,改善卫生条件,防止瘟,症。暴,发。三,河道治理。洪灾过后,派工部官员前往灾区,勘察河道,制定治理方案,修复堤坝,加固河岸,疏通河道,从根源上防范洪灾。四,安抚民心。新帝可亲赴灾区慰问百姓,令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怀,激发其自救意识,共同重建家园。”

    新帝从之,亲自率军前往灾区慰问百姓,指挥救灾。禁军、地方官员、救援人员日夜不停地封堵堤坝,转移百姓,发放救灾物资。太医们全力防治瘟疫,发放防疫药物,灾区未出现大规模瘟疫。工部官员勘察河道,制定治理方案,组织民夫修复堤坝,加固河岸,疏通河道。

    在各方的努力下,黄河洪灾得到了有效控制,灾民得到了妥善安置,河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新帝的亲赴慰问,让百姓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与朝廷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洪灾过后,新帝下令,对在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封赏,同时,将黄河河道治理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每年拨款千万两,用于河道治理和堤坝修复。

    ——

    景曜五年秋,新帝慕容宸欲立太子。慕容曜作为长子,聪慧过人,心怀天下,深受百姓喜爱,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立慕容曜为太子。

    新帝召风染霜商议,风染霜道:“宸儿,立太子乃国家大事,当以‘贤’为本,不以‘长’为先。慕容曜虽贤,然需再考察其德、才、识、量,确保其能承继大统,守护南夏盛世。”

    她道:“朕以为,可先立慕容曜为‘皇太孙’,令其监国,处理部分政务,考察其能力。若其表现优秀,再行立太子大典;若有不足,可及时调整。同时,要教育慕容曜,戒骄戒躁,心怀天下,体恤百姓,不可因身为皇太孙而自满。”

    新帝从之,立慕容曜为皇太孙,令其监国。慕容曜不负众望,处理政务条理分明,推行德政,安抚百姓,整饬吏治,表现优秀,深受大臣和百姓的爱戴。

    景曜六年春,新帝举行立太子大典,正式立慕容曜为太子。朝野欢腾,南夏传承更趋稳固。

    ——

    景曜七年,南夏盛世达到顶峰。北境通商繁荣,西域局势稳定,江南经济富庶,西境重建完成,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国库充盈。

    风染霜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但精神状态尚可。她每日在坤宁宫安享天伦,教导太子慕容曜和小公主慕容玥读书写字,看着南夏的繁荣昌盛,心中满是欣慰。

    这年冬,风染霜偶感风寒,一病不起。新帝慕容宸、太子慕容曜、小公主慕容玥及众臣纷纷前往坤宁宫探望,忧心忡忡。

    风染霜躺在床上,看着众人,微微一笑:“诸位不必担忧,朕寿数已尽,人之常情。”

    她看向新帝慕容宸:“宸儿,你已能独当一面,南夏在你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盛世永续。朕放心了。今后,你要继续戒躁、戒私、戒逸,心怀天下,体恤百姓,与群臣同心同德,守护好南夏的江山。”

    慕容宸含泪点头:“孙儿遵旨,祖母放心。”

    她又看向太子慕容曜:“曜儿,你身为太子,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承继大统,继续推行德政,让南夏盛世更隆。要记住,百姓乃国家之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慕容曜跪在床边,含泪道:“孙儿谨记祖母教诲,不敢有忘。”

    她再看向小公主慕容玥:“玥儿,你要做一个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的公主,辅佐兄长,守护家国。”

    慕容玥泣声道:“祖母,玥儿会的。”

    风染霜缓缓闭上眼睛,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的一生,波澜壮阔,从一个小小的宫女,成长为南夏的太皇太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了南夏的江山,守护了自己的家人,也守护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盛世。

    是夜,风染霜薨逝,享年七十一岁。

    新帝慕容宸下令,举国哀悼,以最高规格安葬风染霜于皇陵。宗室诸王、文武百官、天下百姓纷纷前往吊唁,缅怀这位贤明的太皇太后。

    风染霜的薨逝,是南夏的一大损失,但她的精神和智慧,却永远留在了南夏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夏人。

    此后,新帝慕容宸、太子慕容曜继续推行德政,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南夏永熙盛世得以延续,国泰民安,千秋万代,永续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