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永熙盛世的传承与荣光(续)
风染霜看向另一边的丞相王大人:“王大人有何看法?”
王大人上前躬身道:“太皇太后娘娘,皇上,臣与李大人的看法不同。臣认为,太子殿下如今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了。这些年来,太子殿下处理政务条理分明,推行新政稳健有度,安抚百姓、整饬吏治皆有实绩。北境通商据点设立、西境灾后重建、江南瘟疫善后,太子殿下皆在一线统筹,所行所断,既见仁心,亦不失刚决。皇上春秋虽盛,但若能禅位,使太子名正言顺承继大统,既能稳固国本,亦能让朝廷气象更趋更新。臣以为,传承之道,不在久拖,而在名实相副。”
“臣附议王大人。”礼部尚书李大人出列,“太皇太后娘娘,皇上,太子殿下监国多年,礼贤下士,用人唯才,朝野归心。今若禅位,可借新帝登极之机,重申祖训、整肃纲纪、广施德政,使盛世气象更隆。臣请皇上以宗庙社稷为重,顺天应人,早日传位。”
御史大夫赵大人却持异议:“太皇太后娘娘,皇上,臣以为,传承之事,重在‘稳’字。太子殿下虽贤,然国中尚有宗室旧脉、边地隐忧,若骤然禅位,恐有小人借机生事。不若先立‘监国摄政王’之制,令太子总揽朝政,皇上居内训政,待三年五载,人心更定,再行禅位大典,方为万全。”
几位大臣各执一端,殿内议论再起。慕容瑾看着众人,神色沉凝:“朕意已决,欲于来春行禅位大典。然众卿所言,亦有道理。今日请母后出面,正是要定一稳妥之策。”
风染霜端坐偏椅,目光缓缓扫过众臣,声音不高,却沉稳有力:“诸位爱卿,国家传承,非一家私事,乃天下之公。瑾儿之意,朕已知之;众卿之忧,朕亦明之。”
她停了停,缓缓道:“其一,禅位之事,宜早不宜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太子监国已久,若久不承统,上下之心难安,纲纪之序难肃。然‘早’亦非‘躁’,须择吉时、循礼法、布德音,使天下知新帝之立,乃天命人心。”
“其二,禅位之前,须立‘三保之策’。一保宗庙,二保社稷,三保百姓。保宗庙,则修礼祭祖,重申祖训,令宗室诸王各守本分,不得干政;保社稷,则整饬边备、安抚藩属、稳财政、肃吏治,令内外安宁;保百姓,则宽徭薄赋、兴修水利、赈济孤寡、禁苛敛,令民生得安。三保既立,禅位方无后顾之忧。”
“其三,禅位之后,须设‘辅政之制’。不以一二人专权,而以‘四辅’共参:太傅掌教化,丞相掌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兵部尚书掌边备。四辅各尽其责,互有掣肘,军国大事,须经内阁会议、六科给事中复核,再呈新帝裁决。如此,既保新帝权威,亦防权臣专擅。”
风染霜说到此处,目光落在慕容宸身上:“宸儿,你若承统,当记三事。一曰‘戒躁’,新帝初立,易生锐进之心,须知治国如行舟,稳字为先;二曰‘戒私’,宗室、外戚、近臣,皆不可偏私授官,用人当以才德为本;三曰‘戒逸’,盛世最易生安逸,须常存忧惧之心,勤视朝、亲听政、察民情。”
慕容宸躬身再拜:“孙儿谨受祖母教诲,不敢有忘。”
风染霜又看向慕容瑾:“瑾儿,你禅位之后,宜居内不预外事,只以‘太上皇帝’之尊,训勉新帝、护持宗庙。若遇国之大故,新帝自当请命于你,然日常政务,不可轻出一言,以免乱政。”
慕容瑾眼中闪过一丝不舍,随即化为释然,躬身道:“儿臣遵母后之命。”
众臣见太皇太后条理分明、利弊权衡得当,皆服。太傅李大人上前再拜:“太皇太后娘娘圣明,臣无异议。”御史大夫赵大人亦道:“三保之策、四辅之制,既稳且妥,臣亦附议。”
风染霜颔首:“既如此,着礼部择吉日,来春行禅位大典。即日起,太子总揽朝政,四辅分掌其事,内阁与六科依制行事。瑾儿,你与宸儿共拟诏旨,颁行天下。”
“儿臣遵旨。”慕容瑾与慕容宸齐声应诺。
殿外雪光映窗,殿内人心安定。传承之事,终以稳妥之策定局。
——
来春,吉日既定。禅位大典在太和殿举行。
清晨,钟鼓齐鸣,礼乐喧天。文武百官按品阶列于殿中,宗室诸王、藩属使者、外国来宾,皆肃立两侧。慕容瑾身着衮龙袍,登临太和殿,立于御座之侧。慕容宸身着太子冕服,自午门入,缓步登阶,至殿中,北向而拜。
鸿胪寺卿高声唱喏:“禅位大典,始!”
慕容瑾手持传国玉玺,目光沉凝,缓缓道:“朕承天命,抚有四海,今已年老,太子慕容宸,仁孝聪敏,克勤克俭,监国多年,政绩彰著,民心归附。朕今禅位于太子,愿太子承继大统,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保国安邦,使永熙盛世,永续不辍。”
言罢,将传国玉玺递与慕容宸。慕容宸双手接过,高高举起,殿内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毕,慕容宸更衣登座,接受百官朝贺。新帝下诏,改元“景曜”,大赦天下,蠲免天下赋税一年,赈济孤寡,褒奖贤良,整饬吏治,广开言路。又依“四辅之制”,拜太傅李大人为太师,丞相王大人为相国,御史大夫赵大人为御史台总长,兵部尚书王大人为大司马,共辅朝政。
景曜元年,新帝慕容宸初登大宝,气象一新。他依风染霜所嘱,戒躁、戒私、戒逸,每日视朝,亲理政务,遇大事必召四辅会议,择善而从。内阁与六科各尽其责,言路畅通,吏治清明。
北境通商据点运营顺遂,与拓跋部落及诸部往来日密,互市兴盛,边地百姓安居乐业。西境灾后重建已近完成,水利修复,城郭一新,百姓复业,商旅渐通。西域通商亦续有拓展,玉石、香料、丝绸、瓷器往来不绝,国家财政充盈。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仍在。
——
景曜元年秋,江南漕运出了乱子。
江南漕运总督周显,乃前朝旧臣,资历深厚,然近年耽于享乐,治漕不力。是年秋雨连绵,运河水位暴涨,漕船多有延误,更有两船在瓜洲渡相撞,漕粮倾覆,淹死数十人。事发之后,周显隐匿不报,反以“风浪所致”轻描淡写奏上。
御史台察觉此事,遣御史前往江南核查。核查结果上报:周显治漕松弛,下属官吏贪污漕银,河道年久失修,防汛不力,乃致事故。更查出周显与江南豪族勾结,侵占民田,鱼肉乡里,民怨沸腾。
御史台总长赵大人奏请新帝:“周显罪大恶极,当革职查办,籍没家产,以儆效尤。”
新帝慕容宸召四辅会议。相国王大人道:“周显乃三朝元老,根基深厚,若骤然查办,恐江南豪族震动,漕运中断,影响国计。不若先免其总督之职,改任闲职,再遣得力大臣前往江南整饬漕运,待局势稳定,再行定罪。”
大司马王大人却道:“相国此言差矣。法者,天下之公器。若因周显资历深、根基厚而宽纵,何以服天下?漕运乃国家命脉,江南乃财赋重地,若不从严查办,将来必有仿效者,漕运危矣,国本危矣。”
太师李大人沉吟道:“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臣以为,当‘稳’与‘严’并行。一方面,即刻革去周显一切职务,押解入京,交三法司会审,依法定罪;另一方面,遣重臣前往江南,安抚豪族、整饬漕运、修复河道,确保漕粮按时入京。二者并行,方保无虞。”
新帝慕容宸看向四辅:“诸位意见不一,朕欲请太皇太后裁决。”
——
坤宁宫暖阁,风染霜正与秋枫闲话江南风物。闻新帝来请,她放下茶盏,道:“宣。”
慕容宸入内,行过礼,将江南漕运之事一一奏明,又述四辅之议。
风染霜静听毕,缓缓道:“宸儿,此事你心中已有定见,为何还要问朕?”
慕容宸一愣,随即躬身道:“孙儿以为,此事关乎法与势、稳与严,孙儿虽有倾向,然不敢自专,愿听祖母教诲。”
风染霜微微一笑:“你能如此,便是长进。法与势,何者为先?当然是法为先。势可因法而稳,法不可因势而屈。周显之罪,证据确凿,若不从严,法将不法,天下人心不服。然‘严’亦须有‘度’,不可波及无辜,不可动摇漕运。”
她顿了顿,道:“朕给你三策。一,立办周显。即刻革职、拿问、会审,定罪之后,籍没家产,其党羽依律查办,但其家人若无牵涉,不可连坐。二,稳漕运。遣一位既懂漕务、又善安抚的重臣前往江南,便宜行事:先安抚豪族,晓以大义,令其不得阻挠;再整饬漕运,更换贪腐官吏,抢修河道,确保漕粮北上;同时开仓赈济因事故受难之民,以安民心。三,立新规。以此次事故为戒,修订漕运条例:定期修治河道、严格考核官吏、设立漕粮保险之制、允许民间商户参与漕运,以补官运之不足。三策并行,法立而势稳,漕安而民安。”
慕容宸眼中一亮:“祖母高见!孙儿遵旨。”
风染霜又道:“遣谁去江南?”
慕容宸道:“孙儿欲遣户部侍郎苏廉。苏廉清廉干练,熟悉漕务,且与江南豪族无甚牵扯,可当此任。”
风染霜点头:“苏廉可。再加一道密令:若豪族中有敢抗拒者,先礼后兵,必要时可请江南都指挥使司协助,然不可轻动刀兵,以免惊扰百姓。”
“孙儿谨记。”
——
旨意颁下,周显被迅速拿问,押解入京。三法司会审,罪证确凿,周显被判斩立决,家产籍没,其党羽数人被革职充军。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官吏肃然。
苏廉奉命前往江南,依风染霜之策行事。他先会晤江南豪族首领,晓以朝廷德意与律法威严,许其既往不咎,只要今后守法经营、协助漕运,朝廷将予以扶持。豪族首领见周显伏法、朝廷宽严相济,皆表臣服。苏廉随即整饬漕运,更换贪腐官吏,组织民夫抢修河道,设立漕粮保险,鼓励民间商户参与。不出三月,江南漕运恢复正常,漕粮按时入京,百姓安居乐业。
新帝慕容宸嘉许苏廉之功,升其为户部尚书。江南之事,遂成新帝整饬吏治、稳定财赋的典范。
——
景曜二年春,北境传来消息:柔然部落余部与漠北另一部落库莫奚结盟,频频侵扰北境通商据点,劫掠商队,杀戮边民。
北境都指挥使秦岳,乃秦将军之子,少年英雄,勇冠三军。他上书朝廷,请求出兵讨伐。
新帝召四辅会议。大司马王大人道:“柔然余部,屡教不改,今又勾结库莫奚,若不重创,北境永无宁日。臣请皇上准秦岳出兵,直捣漠北,犁庭扫穴。”
相国王大人却道:“北境初安,通商方兴,若大举用兵,恐影响互市,加重百姓负担。不若先增兵固守据点,加强巡逻,同时遣使前往库莫奚,晓以利害,令其与柔然决裂。若库莫奚不从,再行出兵。”
太师李大人道:“臣以为,当‘剿抚并用’。一方面,令秦岳整军备战,摆出讨伐之势,震慑敌胆;另一方面,遣使者分赴柔然余部与库莫奚,许以通商之利、册封之荣,令其罢兵。若柔然余部执迷不悟,库莫奚又不肯决裂,则集中兵力,先破柔然余部,再胁库莫奚。如此,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
御史台总长赵大人道:“臣附议太师。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北境百姓久遭战乱,今得安业,若再起干戈,恐失民心。”
新帝慕容宸沉吟道:“诸位所言,皆有道理。朕欲遣使者前往漠北,先试抚谕。若抚谕不成,再议出兵。”
他又道:“遣谁为使?”
众人推荐数人,皆不称意。风染霜闻讯,遣人传语新帝:“可遣翰林学士柳明远。柳明远学识渊博,口才出众,且熟悉边地风情,可当此任。”
新帝从之,遣柳明远为使,携厚礼,前往漠北。
——
柳明远抵达漠北,先见库莫奚首领。他晓以利害:“库莫奚与我南夏通商多年,互市之利,惠及部众。今若与柔然余部结盟,侵扰北境,南夏必增兵讨伐,通商中断,部众受苦。若能与柔然决裂,助我南夏安抚柔然余部,南夏愿册封首领为‘漠北王’,许以更大通商之利。”
库莫奚首领本就不愿与南夏为敌,闻言心动,乃与柳明远约定:若柔然余部肯罢兵,库莫奚愿出面斡旋;若柔然余部不肯,库莫奚将助南夏讨伐。
柳明远见库莫奚松口,又前往柔然余部营地。柔然余部首领郁久闾之子郁律,年少气盛,欲报当年江南瘟疫之仇,拒不罢兵,且欲斩柳明远。
柳明远临危不惧,朗声道:“南夏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北境秦军,皆百战之师。若你执意侵扰,南夏必举兵北伐,柔然余部将不复存在。今南夏许你罢兵通商,既往不咎,你若不听,悔之晚矣!”
郁律大怒,欲下令动手。此时,库莫奚首领率人赶到,劝道:“郁律,南夏兵锋不可挡,若你不听,我库莫奚将助南夏讨伐。你若罢兵,我等可共与南夏通商,共享其利。”
郁律见库莫奚不肯相助,又惧南夏军威,心中犹豫。柳明远趁热打铁道:“今南夏新帝登极,广施德政,不欲多杀。你若罢兵,可遣使者随我入京,朝见新帝,新帝必授你官职,许你通商。你若执迷不悟,明日秦军便至,你部将玉石俱焚!”
郁律沉吟良久,终是屈服,同意罢兵,遣使者随柳明远入京。
——
柳明远携柔然余部与库莫奚使者回京复命。新帝大悦,依约册封库莫奚首领为“漠北王”,许其扩大通商;对柔然余部使者,亦予以厚待,许其通商,令其约束部众,不得再侵扰北境。
北境复安,通商更盛。秦岳上书请功,新帝嘉许,升其为北境都指挥使兼镇国将军。
风染霜闻之,谓新帝曰:“宸儿,此次抚谕成功,非独柳明远之功,亦因你能‘剿抚并用’。用兵之道,不在于多杀,而在于安人。北境安,则天下安。”
慕容宸躬身道:“孙儿受教。”
——
景曜二年冬,京城流传起一则流言:太皇太后风染霜欲效仿前朝故事,垂帘听政。
流言起于市井,渐传入朝堂。宗室诸王中,有几位心怀不满者,暗中推波助澜,欲借机动摇新帝权威。
新帝慕容宸闻之,心中不安,乃入坤宁宫,见风染霜。
风染霜正临窗赏雪,见慕容宸神色不宁,笑道:“宸儿,何事如此忧心?”
慕容宸躬身道:“祖母,近日京城流言四起,谓祖母欲垂帘听政,孙儿……”
风染霜打断他:“流言止于智者。你身为天子,当自信、自强。朕若欲垂帘,何必待今日?当年瑾儿年幼,朕尚不肯垂帘,今你已能独当一面,朕更无此心。”
她顿了顿,道:“流言之所起,必有其因。一则,宗室旧脉,心有不甘,欲借流言扰乱朝纲;二则,朝中必有小人,见你励精图治,恐失其利,故造此谣;三则,百姓不明真相,易受蛊惑。”
“如何应对?”慕容宸问。
风染霜道:“三策。一,正名分。你当于朝堂之上,公开表明:太皇太后无垂帘之意,国家政事,皆由天子裁决,四辅辅之,任何人不得干预。二,肃流言。令御史台彻查流言源头,凡造谣惑众、推波助澜者,无论宗室还是大臣,皆依律查办。三,安民心。广施德政,减免赋税,赈济贫苦,令百姓知新帝之贤,太皇太后之德,流言自消。”
她又道:“朕再给你一助。明日,朕将召宗室诸王、文武百官于坤宁宫前,公开声明:朕唯愿安享天伦,护持宗庙,绝不干预朝政。如此,内外之心可安。”
慕容宸眼中含泪,躬身道:“祖母之恩,孙儿永世不忘。”
风染霜扶起他:“你是朕的孙儿,是南夏的天子。朕护你,亦是护南夏。去吧,按朕所言行事。”
——
次日,坤宁宫前,宗室诸王、文武百官齐聚。风染霜身着素色锦袍,立于廊下,神色平静。
她缓缓开口:“诸宗室、诸大臣,近日京城流言,谓朕欲垂帘听政。朕今日明言:此乃虚妄之言。”
“昔年,瑾儿年幼,国中多事,朕尚不肯垂帘,只以太后之尊,辅佐瑾儿,待其成年,便归政于他。今宸儿已登大宝,聪慧贤明,能理朝政,四辅同心,吏治清明,国势日隆。朕年事已高,唯愿在坤宁宫安享天伦,教抚孙辈,护持宗庙,绝不干预朝政。”
她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今后,若再有造谣惑众、谓朕干预朝政者,无论其身份何等尊贵,皆以律**罪。若有宗室、大臣敢借故扰乱朝纲,朕虽不预政,亦将请天子依法处置,绝不姑息。”
言罢,她转身入内,不再多言。
众人见太皇太后态度坚决,言辞恳切,皆服。宗室诸王中,那几位心怀不满者,亦不敢再妄动。
新帝慕容宸随即于朝堂之上,重申太皇太后之意,令御史台彻查流言源头。不出数日,流言源头查出:乃宗室疏属慕容杰与几位被罢黜的贪腐官员勾结,造谣惑众,欲借机复起。新帝依律处置,慕容杰被削爵流放,其余人等皆被治罪。
流言平息,朝纲更稳。
——
景曜三年春,新帝慕容宸欲推行“新政续编”,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增设“经世致用”科,选拔懂实务、善治理的人才;二是推行“均田法”,限制土地兼并,将国有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三是设立“惠民局”,在各州府设立医疗机构、养老院、孤儿院,惠及贫苦百姓。
新政续编一出,朝野震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