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54回忆录14
    二十六、景曜中兴的深水区

    景曜七年冬,风染霜薨逝。举国哀悼,丧礼毕,新帝慕容宸守孝三月,朝政暂由太子慕容曜监国。太子行事稳健,依祖母遗训,戒躁、戒私、戒逸,每日视朝,亲理政务,四辅协同,内外安宁。

    然盛世之下,隐忧渐显。国库虽充盈,却因连年救灾、边备、河工与惠民局支出,财政结构日趋“刚性”;海贸勃兴,白银流入增多,物价与货币管理渐成难题;北境与西域虽安,漠北与西境的小规模冲突此起彼伏;江南豪族虽收敛,地方兼并与土地流转的新问题仍在;而“新政续编”的深入,必然触及更深层的利益格局。

    景曜八年春,守孝期满,新帝慕容宸复位视朝。他深知,盛世若要“永续”,必须在深水区推进更精细、更制度化的改革。

    ——

    一、财政税制的“量入为出”与“税基扩容”

    户部尚书苏廉上《财政三策疏》,指出当前财政三大隐忧:一是边备与河工为“刚性支出”,逐年递增;二是惠民局与科举扩招增加“经常性支出”,压力日增;三是海贸带来的关税与市舶税波动较大,财政结构不均衡。

    苏廉建议:“一,推行‘量入为出’的预算制度。每年秋,由户部会同六科给事中、御史台,编制来年预算,明确各项支出额度,不得随意超支;二,税基扩容。在不增农税的前提下,扩大商税、关税、盐税、矿税的征收范围,规范征收流程,打击偷税漏税;三,设立‘国家平准库’。丰年收储,灾年动用,平抑物价,稳定财政。”

    御史大夫赵大人表示赞同,但亦有顾虑:“税基扩容,须防官吏借征税之名,扰民敛财。臣请设‘税监御史’,专司监督税收,严禁苛敛。”

    相国王大人则提出:“预算制度,须以‘绩效’为导向。各项支出,须明确绩效指标,年终考核,未达标的部门,来年削减预算。如此,可杜‘无效支出’。”

    新帝慕容宸召四辅与相关大臣于养心殿议事,久议不决。太子慕容曜道:“父皇,儿臣以为,财政改革,重在‘稳’与‘透明’。稳者,不增农税,不扰民生;透明者,预算公开,监督到位。”

    新帝乃请太皇太后旧制,行“内阁—六科—御史台”三方复核的预算制度,并令苏廉牵头,制定《财政预算条例》《税监条例》《平准库条例》,于景曜八年秋试点推行。

    推行之初,阻力不小。地方官员习惯“临时请款”,对预算约束不满;商人对“税基扩容”心存疑虑,担心税负加重。苏廉乃赴江南、广州等地宣讲:“税基扩容,非增税率,乃规范征收、堵住漏洞。对守法商人,税负不增反降;对偷税漏税者,依法严惩。”

    同时,税监御史巡行各地,查处数起苛敛扰民的官员,民心渐安。平准库的设立,亦在当年冬发挥作用。北方数省歉收,粮价暴涨,平准库开仓放粮,平抑物价,百姓称颂。

    ——

    二、边地新患:漠北“黑风部”与西境“沙陀”异动

    景曜八年夏,北境都指挥使秦岳上报:漠北出现一支新兴部落,自称“黑风部”,其首领“黑风可汗”凶悍善战,吞并周边小部,频频侵扰北境通商据点,劫掠商队,手段残忍。黑风部不同于柔然余部与库莫奚,其战法灵活,来去如风,秦军多次追击,皆因漠北地形复杂、补给困难而失利。

    与此同时,西境都指挥使李将军亦报:西境“沙陀”部落与“吐蕃”往来日密,沙陀首领“朱邪”遣使入吐蕃,似有结盟之意。沙陀部控制着西境重要商道,若与吐蕃结盟,将威胁西境安全与西域通商。

    新帝召四辅会议。大司马王大人道:“黑风部与沙陀部,一北一西,若同时发难,将成夹击之势。臣请皇上增兵北境与西境,分兵讨伐。”

    相国王大人道:“增兵固可,但漠北与西境皆路途遥远,补给困难,长期用兵,恐拖累财政。不若先遣使者分赴黑风部与沙陀部,晓以利害,令其罢兵;同时,令秦岳与李将军整军备战,摆出讨伐之势,震慑敌胆。”

    太师李大人道:“臣以为,当‘分化瓦解’。黑风部虽强,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可遣使联络其内部不满黑风可汗的部落首领,许以好处,令其倒戈;沙陀部与吐蕃结盟,乃因利益驱使,可许沙陀部更大通商之利,令其与吐蕃决裂。”

    太子慕容曜道:“儿臣附议太师。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当优先‘抚谕分化’,若抚谕不成,再行出兵。”

    新帝从之,遣翰林学士柳明远赴漠北,遣礼部侍郎张衡赴西境。

    柳明远抵漠北,先派人打探黑风部内情,得知黑风可汗性情残暴,对下属部落横征暴敛,许多部落首领心怀不满。柳明远乃暗中联络其中实力较强的“白鹿部”与“鹰扬部”,许以:若能助南夏平定黑风部,南夏将册封其首领为王,许其扩大通商,给予军事保护。

    白鹿部与鹰扬部首领本就不满黑风可汗,闻言心动,乃与柳明远约定:待秦军进攻黑风部时,他们将从内部策应。

    柳明远又前往黑风部营地,见黑风可汗。黑风可汗傲慢无礼,拒不罢兵,且欲斩柳明远。柳明远临危不惧,朗声道:“黑风可汗,南夏国力强盛,秦军乃百战之师。你若执意侵扰,南夏必举兵北伐,黑风部将不复存在。今南夏许你罢兵通商,既往不咎,你若不听,悔之晚矣!”

    黑风可汗大怒,欲下令动手。此时,白鹿部与鹰扬部突然发难,偷袭黑风部营地。黑风部大乱,秦军趁机进攻,黑风可汗战死,黑风部瓦解。白鹿部与鹰扬部首领依约受封,漠北复安。

    西境方面,张衡抵达沙陀部,见朱邪。张衡晓以利害:“沙陀部与吐蕃结盟,虽可得一时之利,但吐蕃贪婪,终将吞并沙陀部。南夏与沙陀部通商多年,互市之利,惠及部众。今南夏许沙陀部扩大通商范围,在西境设立常驻通商据点,给予军事保护,若能与吐蕃决裂,南夏将册封你为‘西境王’。”

    朱邪沉吟良久,终是屈服,同意与吐蕃决裂,与南夏签订盟约。吐蕃见沙陀部倒向南夏,亦不敢轻举妄动,西境稳定。

    ——

    三、海贸规制:市舶司扩容与“海禁有限开放”的深化

    景曜八年秋,广州、泉州、宁波三城通商口岸运营一年,成效显著。市舶税收大增,民间海贸蓬勃发展,海外诸国与南夏往来日密。然亦出现新问题:一是通商口岸容量不足,船舶拥堵,装卸效率低下;二是市舶司官员人手不足,管理跟不上;三是海外贸易中,存在走私、偷税漏税、欺诈等行为;四是海军护航范围有限,远海商队仍受海盗威胁。

    户部尚书苏廉与兵部尚书王大人联名上书,请求:“一,扩容市舶司。在广州、泉州、宁波三城增设市舶分司,增加官员与人手,提高管理效率;二,深化海禁开放。在三城基础上,增设杭州、福州、漳州为通商口岸,扩大开放范围;三,规范海贸行为。制定《海贸条例》,明确商人权利义务,打击走私、偷税漏税、欺诈等行为;四,加强海军护航。扩充海军编制,建造更多战船,将护航范围延伸至远海,设立海上驿站,保障商队安全。”

    新帝召四辅会议。礼部尚书李大人道:“增设通商口岸,深化海禁开放,乃顺应民心之举,可进一步促进海贸发展,增加国家税收。然需加强管理,防止奸细混入,泄露国家机密。”

    御史大夫赵大人道:“规范海贸行为,打击走私偷税,乃维护市场秩序之举。臣请设‘海贸御史’,专司监督海贸活动,查处违法行为。”

    新帝从之,颁布《海贸条例》《市舶司扩容条例》《海军护航条例》,于景曜九年春推行。

    扩容后的市舶司,管理效率大幅提高,通商口岸拥堵问题得到缓解;新增的通商口岸,吸引了更多民间商户出海,海贸规模进一步扩大;《海贸条例》的实施,规范了海贸行为,市场秩序井然;海军护航范围的延伸,海盗不敢轻易劫掠,远海商队安全得到保障。

    海贸的深化,不仅促进了南夏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文化交流。南夏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印刷术等传入海外,海外的香料、宝石、药材、农作物等传入南夏,双方互利共赢。

    ——

    四、河工与治吏:黄河治理的“长治久安”之策

    景曜九年夏,黄河中下游再次出现险情。虽经此前治理,堤坝加固,但连日暴雨,河水暴涨,部分堤坝仍出现渗漏、溃决苗头。新帝慕容宸闻之,立刻令工部尚书前往灾区勘察,制定治理方案。

    工部尚书回报:“皇上,黄河治理,非一日之功。此前治理,重在‘堵’,加固堤坝,封堵决口。然黄河泥沙淤积严重,河床逐年抬高,若仅靠‘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臣请推行‘疏堵结合’之策:一是‘疏’,疏通河道,开挖支流,降低河床水位;二是‘堵’,加固堤坝,修建防洪工程;三是‘治沙’,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从源头控制泥沙淤积。”

    新帝召四辅与相关大臣商议。相国王大人道:“‘疏堵结合’之策,乃长治久安之举。然工程浩大,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周期较长,恐短期内难以见效。”

    太子慕容曜道:“儿臣以为,黄河治理,关乎民生福祉,虽工程浩大,周期较长,亦当坚决推行。可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紧急加固堤坝,封堵决口,确保当前安全;第二阶段,疏通河道,开挖支流;第三阶段,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治沙固土。同时,可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给予参与百姓一定的奖励,如减免赋税、授予荣誉等。”

    新帝从之,成立“黄河治理总指挥部”,由太子慕容曜任总指挥,工部尚书任副总指挥,统筹黄河治理工作。

    治理过程中,亦暴露了部分地方官员的问题。有的官员贪污河工经费,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有的官员懒政怠政,推诿扯皮,影响工程进度;有的官员强征民夫,扰民敛财,引发民怨。

    御史台总长赵大人奏请:“皇上,河工乃国家重点工程,容不得半点懈怠与贪污。臣请派御史巡行河工一线,查处贪污**、懒政怠政、扰民敛财的官员,从严治罪。”

    新帝准奏,令御史台派遣十余名御史巡行河工一线。御史们明察暗访,查处了一批贪污**、懒政怠政的官员,其中不乏地方高官。新帝依律处置,将其革职查办,籍没家产,有的甚至被判处死刑。

    严厉的治吏,震慑了各级官员,河工一线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勤勉尽责,工程质量与进度大幅提升。民间百姓见朝廷治水决心坚定,且严惩贪官污吏,纷纷主动参与河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景曜十年春,黄河治理第一阶段工程完成,堤坝加固,决口封堵,黄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第二阶段工程顺利推进,河道疏通,支流开挖,河床水位明显下降。第三阶段工程在黄河上游展开,大规模植树造林,治沙固土,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

    ——

    五、宗室与立储:“宗人法”的修订与太子地位的巩固

    景曜九年秋,宗室内部出现新的矛盾。部分宗室子弟因不满“新政续编”中对宗室权力的限制,暗中勾结,散布流言,诋毁太子慕容曜,欲动摇太子地位。

    流言称:“太子慕容曜乃庶出,非嫡非长,不配承继大统;太子推行新政,损害宗室利益,乃‘不孝不义’之举。”

    流言起于宗室疏属慕容杰的余党,渐传入朝堂与市井。太子慕容曜闻之,心中不安,乃入见新帝。

    新帝慕容宸安慰道:“太子不必担忧。流言止于智者。你身为太子,监国多年,政绩显著,民心归附,岂容流言诋毁?”

    新帝召四辅会议,商议对策。太师李大人道:“皇上,宗室矛盾,乃内患之大。若不及时处置,恐引发内乱。臣请修订‘宗人法’,明确宗室权力与义务,限制宗室干政,严禁宗室散布流言、勾结乱政。同时,要安抚宗室中安分守己者,许其享受优厚待遇,令其与朝廷同心同德。”

    相国王大人道:“臣附议太师。修订‘宗人法’,乃长治久安之举。可规定:宗室子弟不得干预朝政,不得结交大臣,不得散布流言蜚语;宗室子弟可享受俸禄、田产等优厚待遇,但需遵守国家律法,若有违法,与庶民同罪;宗室子弟若有才能,可通过科举考试或推荐,进入仕途,但不得凭借宗室身份越级提拔。”

    新帝从之,令礼部尚书李大人牵头,修订《宗人法》。《宗人法》修订完成后,新帝于太和殿召集宗室诸王、文武百官,公开颁布。

    新帝在颁布仪式上强调:“宗室乃国家之亲,当与朝廷同心同德,守护宗庙社稷。《宗人法》的修订,非为限制宗室,乃为规范宗室行为,确保宗室与国家同兴同荣。今后,凡宗室子弟,皆需遵守《宗人法》,若有违法,无论身份何等尊贵,皆以律**罪。”

    同时,新帝对宗室中安分守己、有才能的子弟予以嘉奖和提拔,令其进入仕途,为国效力。对散布流言、勾结乱政的宗室子弟,新帝依律处置,将其削爵流放,其余人等皆被治罪。

    《宗人法》的颁布与实施,有效规范了宗室行为,遏制了宗室内部的矛盾,太子慕容曜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

    六、思想与科举:“经世致用”的深化与“百家争鸣”的包容

    景曜十年春,科举考试如期举行。自“新政续编”增设“经世致用”科以来,科举取士更趋多元,选拔了一批懂农桑、水利、漕运、军政、工商的实务人才。然亦有部分士人不满,认为“经世致用”科过于功利,忽视了经典教化。

    御史大夫赵大人上书:“皇上,科举乃选拔人才之要道,经义乃立身之本,实务乃治国之器,二者不可偏废。今‘经世致用’科取士占四成,经义科占六成,比例尚属合理。然部分士人弃经典而逐末技,不利于教化。臣请加强对科举考生的经典考核,确保考生既懂实务,又通经义。”

    礼部尚书李大人道:“臣附议赵大人。同时,臣请扩大科举取士范围,不仅在京城与州府设立考场,亦可在边地与海外通商口岸设立考场,吸引更多人才报考。此外,可设立‘制科’,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如天文、历法、医学、工程等,为国家所用。”

    太子慕容曜道:“儿臣以为,科举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引导思想。‘经世致用’的核心,乃‘学以致用’,并非忽视经典。可在科举考试中,增加‘策论’比重,令考生结合经典与实务,论述治国之道。同时,要包容不同思想,鼓励‘百家争鸣’,只要其思想有利于国家发展、百姓福祉,皆可予以采纳。”

    新帝从之,令礼部修订《科举条例》,加强对考生的经典考核,扩大科举取士范围,设立制科,增加策论比重。

    新的科举制度实施后,吸引了更多人才报考,选拔了一批既通经义、又懂实务的优秀人才。同时,“百家争鸣”的氛围渐浓,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论述治国之道、民生之策,为南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七、民生福祉:惠民局的扩容与“养老、育婴、医疗”三网覆盖

    景曜十年夏,惠民局在京城、江南、北境等富庶之地试点运营三年,成效显著。养老院、孤儿院、医疗机构为贫苦百姓提供了基本的养老、育婴、医疗保障,百姓称颂。新帝慕容宸欲将惠民局扩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现“养老、育婴、医疗”三网覆盖。

    户部尚书苏廉道:“皇上,惠民局扩容,乃仁政之举。然需大量财力支持。今国家财政虽充盈,但边备、河工、海贸等亦需用钱,若全国推广,恐财力不支。臣请继续采取‘试点推行、三途筹资’之策:先在各州府选择一二县推广,经费由地方赋税、国库补贴、民间捐助三途筹措;待试点成功,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太医院院判道:“臣附议苏大人。同时,需加强对惠民局医疗机构的管理,选拔优秀的医护人员,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确保医疗质量。此外,可在惠民局推广‘预防为主’的医疗理念,开展卫生宣教、疫苗接种等工作,减少疾病发生。”

    太子慕容曜道:“儿臣以为,惠民局扩容,不仅要注重‘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可建立惠民局考核制度,定期对惠民局的服务质量、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整改。同时,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惠民局运营,如民间医疗机构、慈善组织等,形成‘朝廷主导、民间参与’的格局。”

    新帝从之,令户部、礼部、太医院联合制定《惠民局扩容条例》,于景曜十年秋推行。

    惠民局扩容后,更多的贫苦百姓享受到了基本的养老、育婴、医疗保障。养老院里,孤寡老人安享晚年;孤儿院里,孤儿们得到了悉心照料;医疗机构里,贫苦百姓能够免费或低价看病。民间力量的参与,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也丰富了惠民局的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

    ——

    八、景曜十年秋:太庙告功与“中兴之誓”

    景曜十年秋,黄河治理初见成效,边地稳定,海贸繁荣,财政稳健,民生改善,科举兴盛,宗室和睦。新帝慕容宸欲于太庙举行“告功之誓”,祭祀列祖列宗,宣告景曜中兴之效,凝聚人心,永续盛世。

    太庙之誓前一日,新帝召太子慕容曜入养心殿,叮嘱道:“太子,太庙之誓,非为炫耀功绩,乃为告慰祖宗、激励群臣、安抚百姓。你当于誓文中,先述列祖列宗之功,再言景曜中兴之艰,最后表永续盛世之愿。对群臣,要予以嘉奖,鼓励其继续勤勉;对百姓,要广施德政,令其安居乐业;对宗室,要示以宽容,令其与朝廷同心同德。”

    太子慕容曜躬身道:“儿臣遵旨。”

    次日,太庙之誓如期举行。新帝慕容宸身着衮龙袍,率太子慕容曜、宗室诸王、文武百官祭祀列祖列宗。誓文中,他述及南夏历代先帝开疆拓土、励精图治之功,言及景曜中兴以来,边地安定、海贸繁荣、黄河治理、财政稳健、民生改善、科举兴盛之效,表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幸得列祖列宗庇佑,群臣同心,百姓协力,方有今日中兴之局。朕唯愿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与太子、宗室、群臣、天下百姓同心同德,永续永熙盛世,国泰民安,千秋万代。”

    誓毕,新帝对群臣论功行赏,晋升了一批勤勉能干的官员;对天下百姓,颁布诏书,减免赋税一年,赈济孤寡,扩大惠民局覆盖范围;对宗室,恢复了几位因早年过错被罢黜的宗室子弟的爵位,给予优厚待遇。

    太庙之誓后,朝野欢腾,南夏景曜中兴的气象更隆。

    ——

    九、深水区的暗礁:财政紧缩与地方反弹

    景曜十一年春,财政预算制度推行三年,成效显著。然因边地小规模冲突频发,河工投入持续增加,惠民局扩容,财政支出压力日增。苏廉上书,请求:“皇上,为确保财政稳健,臣请推行‘财政紧缩’政策:一是削减非必要支出,如宫廷开支、官员俸禄补贴等;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边备、河工、惠民局的投入,减少对低效项目的投入;三是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偷税漏税,扩大税基。”

    财政紧缩政策一出,立刻引发反弹。宫廷贵族不满削减开支,官员不满削减俸禄补贴,地方官员不满财政拨款减少,纷纷上书反对。

    宗室诸王中,有几位心怀不满者,暗中串联,散布流言,谓“财政紧缩乃苛政,损害贵族与官员利益,动摇国本”。

    新帝召四辅会议,商议对策。相国王大人道:“皇上,财政紧缩乃不得已而为之。然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刀切。对宫廷开支,可适当削减,但需保障皇室基本生活;对官员俸禄补贴,可优化结构,对勤勉能干的官员予以奖励,对懒政怠政的官员予以削减;对地方财政拨款,可与地方绩效挂钩,绩效优秀的地方予以增加,绩效不合格的地方予以削减。”

    太师李大人道:“臣附议相国。同时,要加强宣传,向贵族、官员、地方说明财政紧缩的必要性,令其理解朝廷的难处。此外,可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公债可向民间商户、士绅发行,承诺一定的利息,到期兑付。”

    太子慕容曜道:“儿臣以为,财政紧缩的核心,乃‘公平’与‘透明’。削减开支,要一视同仁,不得偏袒任何人;财政收支情况,要定期公开,接受群臣与百姓监督。同时,要加大对贪污**的查处力度,杜绝财政资金浪费。”

    新帝从之,令苏廉修订《财政紧缩条例》,采取“差异化紧缩”政策,发行公债,加强宣传与监督。

    公债发行后,民间商户、士绅踊跃认购,筹集了大量资金,缓解了财政压力。差异化紧缩政策的实施,避免了一刀切,得到了大部分官员与地方的理解与支持。对少数不满者,新帝通过安抚与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平息了反弹。

    ——

    十、景曜十二年:传承与展望

    景曜十二年春,太子慕容曜年满二十,监国多年,政绩显著,民心归附。新帝慕容宸欲举行“禅位大典”,传位于太子。

    四辅与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请求新帝禅位。宗室诸王亦表示支持。

    新帝召太子慕容曜入养心殿,道:“太子,朕年事已高,欲传位于你。你当谨记祖母遗训,戒躁、戒私、戒逸,心怀天下,体恤百姓,与群臣同心同德,守护好南夏的江山,永续盛世。”

    太子慕容曜跪在地上,含泪道:“父皇,儿臣不敢当。儿臣愿继续辅佐父皇,打理朝政。”

    新帝扶起他,道:“太子不必推辞。你已能独当一面,南夏在你的治理下,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朕传位于你,乃天命人心。”

    景曜十二年夏,禅位大典如期举行。新帝慕容宸禅位于太子慕容曜,太子慕容曜登基称帝,改元“永曜”,尊新帝为“太上皇帝”。

    永曜元年秋,新帝慕容曜于太和殿举行“登基之誓”,祭祀列祖列宗,宣告:“朕承父皇之位,抚有四海,唯愿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继承永熙、景曜之业,推行德政,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国防,改善民生,令南夏盛世永续,国泰民安,千秋万代。”

    誓毕,新帝慕容曜推行“永曜新政”,在景曜中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完善财政预算与税收制度,确保财政稳健;二是加强边地防御与治理,维护边地稳定;三是深化海贸开放与规制,促进海贸发展;四是推进黄河治理与生态保护,实现长治久安;五是扩容惠民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六是改革科举与教育制度,选拔更多优秀人才;七是修订宗室与官制,规范权力运行。

    太上皇帝慕容宸退居后宫,安享天伦,时常教导新帝慕容曜治国之道。太子妃苏婉卿被册封为皇后,温婉贤淑,辅佐新帝,打理后宫,深得民心。小公主慕容玥被册封为“永安公主”,温柔善良,知书达理,深受宠爱。

    永曜二年,南夏盛世达到新的高峰。边地安宁,海贸繁荣,经济富庶,吏治清明,民生幸福,文化兴盛。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无不称颂新帝与太上皇帝的贤明。

    风染霜的精神与智慧,如同灯塔,指引着南夏的航向。慕容冷越、慕容瑾、慕容宸、慕容曜,一代代南夏君主,传承着她的遗志,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盛世。

    从此,南夏永熙、景曜、永曜之盛世,一脉相承,国泰民安,千秋万代,永续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