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劈波斩浪,自金陵帝都出发,沿东海、南海航线一路向南,历经十余日航程,终于抵达交趾行省的港口。
船帆尚未完全落下,朱高炽与朱雄英便并肩立于甲板之上,极目远眺这片曾饱经战火的土地,映入眼帘的一幕,让二人心中满是欣慰与感慨。
犹记两年多前,安南初定,兵戈未熄,残余势力仍在暗中作乱,当地百姓对大明的统治心存疑虑,语言不通、习俗各异,郡县安南的难度远超预期。
彼时朱高炽作为统筹大军的大将军,深知若想让这片土地真正融入大明,绝非仅凭武力便能实现,必须得有贤能之臣坐镇,恩威并施、教化先行。
因此,他力排众议,举荐素有贤名、擅长治理地方的黄福出任交趾布政使,执掌民政;举荐刚正不阿、精通律法的暴昭担任按察使,整肃吏治;举荐虽无战功但沉稳可靠的盛庸担任指挥使,镇守军务。
三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朱高炽临行前曾再三嘱托,要以安抚民心为根本,循序渐进推行汉化,让交趾百姓真正认同大明。
如今故地重游,眼前的景象早已不复当年的残破与动荡。
港口码头车水马龙,商船往来不绝,当地百姓与中原客商穿梭其间,脸上皆带着安居乐业的平和笑意;道路两旁,原本的茅草屋已换成整齐的砖瓦民居,田间地头,农夫们辛勤劳作,一派五谷丰登的喜人景象。
更让二人欣慰的是,沿途可见一座座崭新的儒学教室,匾额上书“明伦堂”三字,格外醒目。
课间时分,孩童们朗朗的读书声随风传来,皆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不少交趾子弟身着汉服,用略显生涩却越发流利的汉话相互交流,丝毫不见当年的隔阂与疏离。
汉话、汉服、汉俗,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这片南疆土地上生根发芽,交趾已然真正接入了大明版图,成为大明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炽,你看这交趾,变化真是太大了!”朱雄英难掩心中的激动,“黄福、暴昭、盛庸三位大人果然不负所托,能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达成这般成效,实在难得。”
朱高炽缓缓点头,眼中满是赞许:“民心向背是治国根本,他们三人深谙此道,方能有今日之局。看来当初的举荐,没有错付。”
话音刚落,港口入口处便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
黄福与暴昭听闻大将军王与太子殿下驾临,早已放下手中事务,带着一众官员匆匆赶来。
二人身着官服,神色恭敬而欣喜,见到朱高炽与朱雄英,立刻上前躬身行礼:“臣黄福(暴昭),参见大将军王,参见太子殿下!殿下驾临交趾,臣等有失远迎,望殿下恕罪!”
朱高炽连忙上前扶起二人,笑着说道:“黄大人、暴大人不必多礼。我们此番前来,本是顺路探访,不想惊扰二位。方才一路所见,交趾政通人和、民心安定,二位与盛将军功不可没,真是劳苦功高啊!”
朱雄英也附和道:“是啊,儒学教化推行得力,百姓安居乐业,这等布政成果,值得大大的嘉奖。父皇若是知晓,定然也会十分欣慰。”
黄福与暴昭闻言,心中暖意融融。
黄福感慨道:“殿下过誉了。交趾能有今日之局,全赖陛下与殿下的信任,以及朝廷新政的庇佑。臣等不过是恪守本分,做了该做的事。”
暴昭也补充道:“大将军王当初的嘱托,臣等时刻铭记于心。治理交趾,当以安抚为先、教化为本,如今能得百姓认同,便是对臣等最大的回报。”
寒暄过后,在黄福与暴昭的带领下,朱高炽与朱雄英一行人向着交趾首府升龙城而去。
沿途所见,更是让朱高炽二人对交趾的治理成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升龙城的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既有售卖中原丝绸、瓷器的店铺,也有经营当地特产的摊贩,汉人与交趾人往来交易,言语相通、和睦相处。
城中设有大明的府衙、驿站、粮仓,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完全照搬了中原的治理模式。
行走间,黄福向二人详细讲述着这两年多来的治理历程:“殿下刚离开交趾时,这里的局势并不稳定。残余的地方势力时常煽动百姓作乱,不少百姓因语言不通,对官府的政令心存抵触,甚至有村落集体抗税。臣与暴大人、盛将军商议后,决定分三步走:第一步,让盛将军率军清剿残余势力,稳固治安,让百姓能安心生产;第二步,推行‘双语教化’,官府发布政令时,同时以汉话和交趾话公示,在各地设立儒学教室,免费招收交趾子弟入学,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传授中原的耕作、纺织技艺;第三步,轻徭薄赋,减免交趾三年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对积极学习了汉俗、参与汉化的百姓给予奖励。”
“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比预想的要多。”暴昭接过话茬,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起初,不少交趾百姓对儒学教化十分抗拒,认为是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部分地方官员急于求成,推行政策时方式生硬,引发了百姓的不满。臣便亲自下乡巡查,严惩了几位作风粗暴的官员,同时让儒学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先从日常汉话、生活技艺教起,再逐步传授儒家经典。此外,臣还牵头修订了交趾的地方律法,在不违背《大明律》的前提下,适当兼顾当地习俗,让百姓更容易接受。”
黄福接着说道:“最难的还是人心的收服。有一次,北部山区发生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谣言四起,说这是大明统治带来的灾祸,不少百姓被煽动着准备暴动。臣得知消息后,立刻调拨粮仓的粮食赈灾,同时亲自带着官员深入山区,与百姓同吃同住,讲解抗旱知识,组织大家开挖水渠。暴大人则查明谣言的源头,依法处置了煽动者。经过此事,百姓们看清了朝廷的诚意,对我们的信任也越来越深。后来,不少百姓主动要求送子弟去儒学教室读书,甚至有人自发学习了汉服、汉礼。”
“盛将军在军事上也功不可没。”暴昭补充道,“他不仅清剿了残余势力,还训练了一支由交趾子弟组成的地方军队,让他们守卫家乡。这些士兵在训练中学习了汉话、接受大明的军事理念,如今已是镇守交趾的重要力量。他们熟悉当地地形,能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也让百姓更有安全感。”
朱高炽与朱雄英认真听着二人的讲述,心中对三人的敬佩更甚。
治理一片刚平定的异域土地,既要稳固治安,又要推行汉化,还要收服人心,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而黄福、暴昭、盛庸三人,凭借着耐心、智慧与担当,一步步化解难题,最终实现了交趾的政通人和,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