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昭告天下,奉天殿的余音尚未散尽,六部百司便已转入紧锣密鼓的落实之中。
承天新政的三大核心,每一项都需耗费海量心力打磨细节,绝非一纸诏令便能落地生根。
修改《大明律》中过于严苛的条款,堪称最繁重的任务。
刑部牵头,联合翰林院、大理寺的文臣学者,将整部律法逐字逐句拆解研读。
哪些属于非贪腐类的轻罪可宽减量刑,哪些涉及谋逆、叛国的重罪需保留重典,哪些株连条款可废止,哪些酷刑需替换为罪罚相当的刑罚,都要反复考据历代律法典籍,参考洪武朝以来的案例判例,既要彰显仁政底色,又不能动摇律法的震慑力。
刑部尚书暴昭每日埋首于卷宗之中,召集下属官员争论不休,常常彻夜未眠,只为拿出一部兼顾宽仁与严谨的修订草案。
而“文武并重”的推行,同样棘手,要提升文官的职衔与话语权,并非简单晋升几位官员便可了事。
吏部需重新梳理文武官员的品级对应体系,调整议事规则——原本武勋将领专属的议事优先级,要与文臣持平;朝堂重大决策,需确保文臣有平等的建言权与表决权。
同时,还要为文臣增设部分参与军政议事的渠道,让其在国防、边务等事务上有合理的发声途径,却又不能过度干预军事指挥。
吏部尚书茹瑺连日来忙着制定职衔调整方案、修订议事章程,既要满足文臣的合理诉求,又要避免触碰武将的利益底线,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可谓如履薄冰。
减赋惠民的落实,也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配合。
户部要牵头核算天下田租减半、江浙赋税减免的具体细则,明确各地的减免标准、核算流程,确保每一笔减免都能精准落到百姓头上;同时,要严格执行“苏松官员不得入职户部”的铁律,筛查户部现有官员的出身地,对不符合规定者进行妥善调整,堵住利益输送的漏洞。
礼部则需配合新政,在各地宣扬仁义教化,让百姓知晓新政的恩惠,引导官民向善。
工部忙着规划民生基建,将减赋后可能释放的民力统筹起来,兴修水利、修缮道路,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整个朝堂上下,从尚书到小吏,皆各司其职、忙得不可开交,处处透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与满朝文武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高炽与朱雄英反倒闲了下来。
新政的核心框架由三人共同敲定,具体落实已有六部各司负责,二人无需再过多插手。
每日处理完少量亟待决断的事务后,他们便结伴前往太上皇的寝宫,陪着老朱消磨时光。
老朱卸下帝王重担后,性子比从前温和了许多,不再是那个动辄雷霆震怒的洪武大帝。
三人常常围坐在一起,小酌几杯薄酒,聊些家常琐事。
朱高炽嘴甜,总能把老朱逗得开怀大笑;朱雄英沉稳些,却也会适时插科打诨,讲些南洋的奇闻异事、辽东的风土人情。
老朱听着两个孙儿讲述这些年的闯荡经历,看着他们眉宇间的英气与沉稳,心中满是欣慰。
他戎马一生,打下这片江山,所求的不就是子嗣后代能有作为、大明江山能长治久安吗?
相处日久,老朱也看出了这两个小兔崽子的心思——他们骨子里流淌着开拓进取的血液,根本坐不住京城的安逸日子,那颗闯荡天下的心早已按捺不住。
老朱年轻时也是如此,不甘于偏安一隅,才敢揭竿而起、逐鹿中原。
他深知,雄鹰不该被关在金丝笼中,真正有作为的子嗣,理应驰骋天下、建功立业,而不是被留在自己身边享受安逸、受到限制。
这日,三人酒过三巡,气氛正酣。
老朱放下酒杯,看着朱高炽与朱雄英,眼中带着了然的笑意,主动开口问道:“你们两个小子,在京城待得也够久了,是不是又盘算着出去闯荡了?说说看,准备什么时候离京,这次想去哪里?”
听到老朱主动发问,朱高炽与朱雄英相视一笑,知道祖父早已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朱高炽放下酒杯,笑着答道:“老爷子英明,什么都瞒不过您。我们确实打算再出去走走,首选还是南洋。上次离开时,暹罗国那边还留了些首尾,这次先去暹罗国看看,顺便瞧瞧朱允炆那小子近况如何——听说他在那边过得还算安稳,却也没什么作为,正好去敲打敲打他,别忘了自己还是老朱家的人。”
“看完他之后,我们就去马六甲港口。”朱高炽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如今南洋、东海的商路已经成熟,赚的银子虽多,却也有上限。我们打算从马六甲出发,开拓通往西方的新航线。老爷子您想想,西方那些国家虽远,却也有不少奇珍异宝和潜在的市场,只要能打通这条航线,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运过去,尤其是琉璃镜,再把那边的香料、金银运回来,那可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银子流入国库。等这条航线稳定下来,朝廷的商税、关税收入必然会再翻几番,到时候,咱们真的可以彻底免除农税,让天下百姓再也不用为田租发愁,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朱雄英在一旁补充道:“而且开拓西方航线,还能宣扬大明国威,让更多国家知晓大明的强盛,不敢轻易冒犯边疆。同时,也能引进西方的一些技艺,取长补短,让大明的手工业、航海业更上一层楼。”
老朱听着二人的谋划,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撼与动容。
他端起酒杯,深吸了一口气,随即猛地将酒一饮而尽,大笑着点了点头,声音洪亮而有力:“好!好小子!有我朱元璋的风范!开拓西方航线,免除天下农税,这等气魄,这等抱负,不愧是我朱家的子孙!”
他看着两个孙儿,眼中满是期许与鼓励:“你们尽管去!放心大胆地去闯!不用惦记我的身体,我朱元璋戎马一生,身子骨硬朗得很,还能再活个十年八年,等着你们打通西方航线、免除农税的那一天!到时候,我要亲自登上城楼,看着天下百姓欢天喜地的模样,看看咱们大明真正的盛世景象!”
“至于朝中的事,你们也不用操心。”老朱继续说道,“标儿坐镇京城,推行新政经验丰富,六部百司也都尽心尽力,朝政必然稳如泰山。你们在外只管安心闯荡,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或是需要朝廷支援,随时传信回来,父皇和我都会全力支持你们!”
朱高炽与朱雄英闻言,心中满是感动。
他们起身对着老朱深深一拜,齐声道:“谢祖父成全!我们一定不负祖父厚望,早日打通西方航线,为大明开拓更广阔的天地,争取早日实现免除农税的目标!”
老朱笑着摆了摆手:“起来吧!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出去闯荡,要注意安全,凡事量力而行,既要敢闯敢拼,也要懂得审时度势,不可蛮干。”
“孙儿谨记祖父教诲!”二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几日,朱高炽与朱雄英开始着手准备离京事宜。
他们与朱标商议了后续的联络机制,嘱托六部在涉及南洋、西方航线开拓的事务上予以配合,又挑选了精干的随从、将领与船员,筹备了充足的物资、船只与武器。
离京那日,朱标亲自率领文武百官送至午门外,老朱虽未亲自出面,却让人送来一封手谕与一把象征皇权的玉佩,嘱咐他们遇事可便宜行事,代表大明行事。
朱高炽与朱雄英接过手谕与玉佩,对着京城方向深深一揖,随后转身登上早已停靠在龙江码头的宝船。
随着一声悠长的号角声,宝船缓缓驶离码头,向着南洋的方向进发。
甲板上,朱高炽与朱雄英并肩而立,望着渐渐远去的京城,眼中满是坚定与憧憬。
而京城之中,朱标站在午门之上,望着远去的船队,神色欣慰;老朱则在寝宫之中,手中摩挲着酒杯,嘴角带着期许的笑容。
他们都在等待着,等待着两个孙儿凯旋的消息,等待着大明免除农税、万邦来朝的那一天。
承天年间的盛世,在新政的稳步推行与海外的开拓进取中,正以更加磅礴的气势,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