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7章 新政出台!满朝文武尽皆支持!
    “陛下驾到——”内侍高声唱喏,声音穿透队列,传遍整个广场。

    百官立刻肃立,整理衣冠,随着引导有序进入奉天殿。

    奉天殿内,御座之上,朱标身着明黄色龙袍,面容威严而温和,目光扫过阶下的文武百官,神色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场。

    朱高炽与朱雄英分立于御座两侧,神色肃穆。

    待百官跪拜行礼完毕,朱标缓缓开口,声音洪亮而清晰:“众卿平身。朕承父皇遗志,登基为帝,改元承天。今大明承平,百姓思安,朕决意推行新政,以安民心、固国本。新政核心有三:其一,宽刑不宽贪;其二,减赋惠民;其三,文武并重。”

    话音刚落,奉天殿内一片寂静,百官都屏息凝神,专注聆听。

    朱标继续说道:“洪武朝律法严苛,虽震慑奸邪、整肃吏治,却也因量刑过重累及无辜,不少官员百姓因小过获重罪,人心惶惶。朕决定宽省非贪腐类刑罚,全面修改《大明律》中过于严苛的条款:明确非谋逆、叛国等重罪,不得株连无辜族人;废除‘剥皮实草’‘凌迟’等极端酷刑,统一量刑标准,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准,罪罚相当;同时推行教化先行,地方官府设儒学讲堂,以仁义礼智信教化天下,引导官民向善。”

    “但贪腐、谋逆、叛国等触及王朝根基的重罪,仍沿用洪武朝重典,绝不姑息!御史台专职弹劾纠察,锦衣卫负责侦办大案要案,二者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严查各级官员贪腐行为,凡贪墨一文者皆需追责,贪腐数额巨大、影响恶劣者,依旧按律严惩不贷!”

    文臣们闻言,心中顿时一松,连日来的忐忑不安烟消云散——宽省非贪腐类刑罚,恰好契合了他们对宽松执政环境的期待,终于不必再因一言不慎、小过失误便担忧身家性命,能安心施展治国才干。

    而保留反腐重典,虽让少数心存贪念者心有忌惮,却得到了绝大多数清正官员的认同。

    吏部尚书茹瑺暗自点头,认为此举既彰显仁政,又守住了吏治清明的底线;礼部尚书陈迪也深以为然,觉得“教化+重典”的组合,既符合儒家仁义之道,又能震慑奸邪,兼顾了宽仁与务实,对这一平衡兼顾的举措由衷表示认同。

    “其二,减赋惠民。”朱标话音一转,将话题聚焦于关乎天下民生的赋税问题,“洪武年间,因江浙地区曾依附张士诚,父皇为压制当地士绅势力,定下车驾赋独重之制,苏松二府赋税更是远超其他省份数倍,百姓终年劳作却所得无几,不堪其扰,甚至有农户弃田逃荒,反而影响地方经济。”

    “朕决意革除此弊,普惠天下:赐明年天下田租减半,让全国百姓共享新政红利;苏松二府赋税即刻降至与周边行省持平水平,江浙其余州县赋税统一减免三成,彻底终结‘江浙赋独重’的局面。”

    “但有一事,需立为铁律,载入祖制——苏松及江浙核心赋税区出身的官员,终身不得入职户部,无论品级高低、政绩如何,皆不得担任户部尚书、侍郎及核心司署官职,以防地方势力与户部勾结形成利益输送,确保天下赋税调度的公平公正。”

    此言一出,队列中江浙出身的文臣顿时心绪起伏,既满心欣喜又深感意外:欣喜于朝廷终于正视江浙赋税过重的积弊,减免政策直接惠及家乡百姓与宗族,也能缓解地方治理压力;意外于“苏松官员不得入职户部”的铁律,没想到新帝会在减赋的同时设下如此严苛的限制。

    户部尚书郁新闻言,心中当即豁然开朗,瞬间明白了这一规定的深层深意,暗自钦佩新帝的长远考量——江浙士绅势力雄厚,若放任其出身官员进入户部,难免会利用职权为家乡谋特权、偷税漏税,破坏全国财政平衡,这一铁律恰好堵住了制度漏洞,能有效防止士绅势力渗透户部核心权力,从根源上维护朝廷财政稳定,堪称减赋惠民政策的“安全阀”。

    “其三,文武并重。”朱标目光扫过文武百官,语气坚定,“洪武朝重武轻文,建文朝重文轻武,皆非治国之道。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二者缺一不可。朕决意重塑朝堂平衡,文臣凭政绩晋升,武将凭战功封赏,二者在朝堂之上拥有平等话语权。重大政务、军事行动,需文武大臣共同商议,相互制衡。同时,严禁文臣结党营私,也保障武将合法权益,杜绝相互倾轧。”

    这一举措让文臣与武将都感到满意。

    文臣们欣喜于地位的提升,武将们则放心于不会被打压。

    冯胜、汤和等武勋将领脸上露出笑容,齐泰等文臣也暗自赞许。

    朱标最后说道:“新政推行,需众卿同心协力。吏部负责考核官员,确保新政落实;户部制定减赋细则,严禁克扣;礼部完善教化体系,宣扬仁义;兵部整顿军务,平衡文武;刑部严格执法,宽严有度;工部着力民生基建,兴修水利;五军都督府总领戎政。朕相信,只要众卿恪尽职守,新政必能推行顺利,大明必将迎来盛世!”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一片哗然,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吾皇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跪拜在地,叩首高呼,声音震耳欲聋,充满了发自内心的信服与喜悦。

    文臣们心中的忐忑不安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释然与振奋。

    新政中“宽省非贪腐类刑罚”的举措,精准契合了他们对仁政的长久期待——终于能摆脱洪武朝动辄得咎的高压氛围,不必再因小过而忧惧身家性命,得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施展儒家治国抱负。

    而“保留反腐重典”虽划下明确红线,却也符合朝堂清明的共同诉求,并未触及文臣集团的根本利益;减赋惠民让地方治理压力减轻,文武并重又赋予文臣与武将平等的话语权,让他们得以在政务决策中充分发挥作用。

    各项新政兼顾宽仁与原则,既回应了文臣对治理环境的诉求,又未动摇其参政根基,自然让他们心悦诚服。

    武将们则对“文武并重”的核心举措深表认同,先前的些许顾虑尽数消散。

    他们深知新政摒弃了重文轻武的隐患,明确武将凭战功封赏、拥有平等议事权,既保障了武勋集团的地位与权益,又避免了洪武朝重武轻文的偏颇。

    减赋惠民稳固了后方民生,为国防提供了坚实保障;反腐重典肃清吏治,也让武将无需担忧朝堂**影响军需供给。

    新政既认可武将镇守边疆、护国安邦的核心价值,又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了文武权力,让他们无需顾虑被文臣掣肘或打压,得以安心练兵戍边、建功立业,对自身的发展与王朝的国防安全充满信心。

    茹瑺、郁新等六部尚书,冯胜、汤和等武勋将领,皆面露欣慰之色,心中对承天年间的盛世充满了期待。

    朱标看着阶下跪拜的百官,脸上露出笑容。

    他知道,新政的宣布只是开始,后续的推行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但此刻,奉天殿内的祥和与坚定,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朱高炽与朱雄英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憧憬。

    他们知道,承天新政既兼顾了革新与传承,平衡了各方利益,又充分考虑了太上皇的感受与朝堂的稳定,是大明稳妥的开局之策。

    奉天殿外,阳光正好,照亮了整个紫禁城。

    承天年间的治国大幕,在这一片祥和而坚定的氛围中正式拉开,而大明的盛世,也在新政的护航下,缓缓向世人走来。

    百官起身,神色振奋,他们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他们,也将在这个时代中,见证大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