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正文 第609章 彷徨的商人阶级
    无权无势,手里也没多少余钱的底层尚且如此,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有钱人,那就更不用说了。

    真要说起来,最夸张的,还是要数财大气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的商人了。

    底层民众无权无势,得到用粮食——其实就是用钱‘购买’爵位,从而提高社会地位、待遇的机会,自然是咬咬牙买个三级簪袅、四级不更的爵位。

    手头宽裕点的地主富农,也顶多是换个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

    顶天了去,也就是重金换回来一个八级公乘,从此享受到搭官府顺风车的特权。

    ——公乘,顾名思义,可以乘坐公家马车的意思,也是八级公乘爵位最具代表性的特权。

    但在那些钱多烧得慌的商人看来,仅仅只是八级的公乘,却远不足以换取他们那本就脆弱的安全感。

    说起来,输粟捐爵这个制度,真正的目标群体,还就是这些富商。

    因为底层民众地位虽低,但其‘自耕农’的阶级成分,本就是其成为了汉家,以及每一个封建农业王朝的支柱群体。

    这使得底层民众,虽然个体没什么社会地位,但整体却在国家、王朝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个农民、一户农民被权贵欺负了,那也就是欺负了;

    但一群农民被欺负,亦或是可能引发民变的时间,结局却大概率是皇帝下场,为底层民众撑腰。

    所以,太宗皇帝搞出来的输粟捐爵这一手,底层民众一来是没多少钱粮买爵位,二来,对爵位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

    ——有爵位,难道就不是农民了?

    买个四级的不更,仅仅只是不需要服更役而已,又不是不需要缴纳税、赋,亦或是不需要服兵役、劳役;

    该种地还是要种地,农税、口赋、兵役、劳役,该有的一个都少不了。

    这么说来,爵位——尤其是底层民众能买得到、买得起的爵位,对于底层民众而言,其实就是能有最好,没有也行的鸡肋。

    底层如此,高层的权贵,自更不必赘述了。

    ——在这个时代,权贵二字,本身就和高官显爵挂钩。

    且高官不一定有显爵,但显爵一定有高官可以做、厚禄可以领!

    没个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的爵位,别说是权贵了——哪怕你说是一郡名门,人家都会说你沐猴而冠,坐井观天。

    至于金字塔尖的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那更是月初月中能上朝参政议政,甚至能单独请见天子的顶级贵族!

    所以,对于权贵而言,通过输粟捐爵来买爵位,其实是有些跌份的。

    老祖宗筚路蓝缕,跟着高皇帝一刀一枪砍下来的爵位,留下的是宗族的荣耀!

    如此荣耀,哪怕是十九级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也绝不容许‘花钱买爵位’这种肮脏的手段玷污!

    真正有底蕴、有底气的贵族,哪怕只是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的爵位,也绝对看不起那些通过输粟捐爵——通过花钱,从而和自己爵位持平的所谓‘贵族’。

    底层民众买不起爵位,也没那么需要爵位;

    权贵本身就有爵位,又不屑于花钱提高爵位;

    而太宗皇帝搞一手输粟捐爵,又是为了解决北方边墙二十几万大军的口粮短缺问题。

    没多少钱的底层民众,以及不会有多少意向的勋贵,就显然不是太宗皇帝输粟捐爵的主要目标人群,或者说是客户了。

    ——商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爵位,也最买得起爵位的群体。

    首先,作为商人,他们有钱。

    而且有远高于底层民众的钱。

    寻常农民春耕秋收,一年忙到尾,所得不过粮米三百石,折价不超过万钱;

    但商人,只要是有资格被称为‘商人’而非‘小贩’者,别说家产、本金、利润了;

    光是一年内的贸易现金流,就不可能低于十数万,乃至数十万钱。

    道理很简单。

    还是拿粮食举例。

    农民忙一年,种出来的三百石粮食,确实是一整个农民家庭一整年的产出,价值大几千、近万钱;

    但一个商人,要想做粮食生意——哪怕只是在同一个村子里内循环,只从本村买、只往本村卖,也至少要在秋收之后,吃下几十户农民的粮食。

    一户的粮食就要大几千钱,几十户,可就是好几十万钱了。

    就说五十万钱,吃下了六十户农民的粮食;

    粮食买下来了,还得储存吧?

    六十户农民的粮食,总数高达一万八千石,堆起来那就是一座小山!

    能妥善储存一万八千石粮食的粮仓,光是买到合适的地,以及粮仓的建造,那就是起码几十万钱的成本。

    粮仓也建好了,得储存了吧?

    怎么储存?

    把粮食往粮仓一扔,就不管了?

    显然不可能。

    一个主事的,三两个记账的,以及七八个守卫粮仓,以防匪盗窃贼光顾的青壮,怎么都是要养的。

    十几号人,哪怕只是包吃,一个月就是二石粮食。

    从秋收到第二年秋收,一整年的时间,光是这十几号人的吃,就是三百来石,将近万钱的成本。

    这还只是吃。

    守卫粮仓的青壮,不得隔三差五改善伙食,逢年过节再发块肉、扯块布啥的?

    负责记账的,好歹也是精通数学的技术人才,光包吃,人家肯定是不干的;

    怎么也得再开笔工资吧?

    至于主事——如此重要的是,不是自家人来做,那肯定是信不过的,起码也得是沾亲带故。

    自家人,还是有点本事,能做一仓主事的,那就更不能亏待了吧?

    好。

    到这里,一项一项算下来;

    假设一个商人初涉粮食市场,从今年秋收开始入局。

    建造粮仓花去二十万钱,又花了五十万钱买粮,而后又是大几万钱的人工成本——从今年秋收到来年秋收,总成本已经高达八十万钱!

    而且,这还只是手里花出去的钱,还没算资金成本。

    何谓资金成本?

    这八十万钱,哪怕什么都不干,就只是借出去收利息,那也能收回来起码一百万!

    也就是说,这个商人入局粮食市场后,第一年的总成本,将达到骇人听闻的:一百万钱!

    到这里,其实也就不难理解过去,在刘荣力主粮食官营之前,粮商们为什么要那般不顾体面的哄抬粮价,甚至以进价的两倍、三倍往外卖粮食了。

    ——成本很高!

    五十万钱买回来的粮食,存着慢慢卖一年,总成本却高达百万!

    这就等于说,每石三十钱收上来的粮食,哪怕每石六十钱卖出去,也只是不亏本。

    分儿逼不赚,白忙活一年,与其废立折腾一整年,还不如一开始就把钱借出去,舒舒服服躺在家里等着收利息。

    五十万买入,总成本百万,最终若是不卖个一百二十万到一百三十万钱,那就根本算不上赚钱了。

    平均到每石粮食,就是三十钱每石的价格买入,至少要卖到七十到八十钱每石左右。

    但事实却是: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开始,关中的粮价,常年被压在六十钱上下,但凡有一点超过六十钱每石的苗头,少府内帑就要下场宏观调控,撒粮平抑物价了。

    所以,粮商们就只能从成本入手——压低粮食的购入价。

    再加上粮仓的选址、买地以及建造,并非每年都有的支出,而是一次性投资的资产,粮商们这才能在太宗皇帝年间,凭粮食生意赚到钱。

    可即便是赚到钱,那也只是利润微薄。

    以至于先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后,粮商们宛如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不顾生死的哄抬物价,棋行险招,想要一口气吃个饱。

    不是商人们真的蠢,放着日进斗金的富足生活不要,非要和当时,即将坐上储君之位的皇长子掰掰腕子;

    而是在那之前,商人们凭借微薄利润,过了太久的清贫日子。

    好不容易有机会大赚特赚,些许风险又算的了什么?

    说白了,若是踏踏实实做生意,就有非常可观的利润,谁又愿意以商贾之身,和封建统治者玩儿手段?

    而以上内容,还有一个令人沉默的点。

    ——五十万的粮食买入款,二十万的粮仓建造成本,十来万钱的维护成本,以及二十万钱的资金成本;

    一年高达一百万钱、价值等同于十个中产之家全部家产的庞大投入,最终造就的,却并非声名远扬的大商人、豪商富贾。

    而是个只有一处小粮仓,能存个两万来石粮食,手底下只有十来号人,只能吃下六十户农民的粮食,再零售赚取差价的小粮商。

    在真正的商人——尤其是大商人眼中,这样的小粮商,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商贾’了。

    而是只能被称之为:贩。

    就是肩扛扁担,沿街叫卖的小贩。

    一个甚至都不能被称为‘贾’,而是更像‘贩’的小粮商,一年的投入就高达百万钱;

    利润再怎么微薄,也有高达十几二十万钱;

    也就难怪说,输粟捐爵,真正的目标群体是商人了。

    ——人家是真的有钱,是真的买得起爵位的!

    当然了,仅仅只是有钱、只是买得起,还不足以让商人群体,成为输粟捐爵制度最大的目标人群。

    农民种的粮食,刘荣也有钱、也买得起,可哪个农民会把刘荣当做自己的收购商?

    说白了,商人群体成为输粟捐爵制度的目标人群,其有钱、买得起爵位,仅仅只是先决条件;

    真正的核心要素,是商人不单买得起爵位,还十分需要爵位、十分渴望爵位。

    有钱买爵位,买得起爵位,再加上很想要爵位、很乐意出钱买爵位,这才是商人群体,被输粟捐爵制度所吸引的根本因素。

    至于说,商人们为什么渴望爵位,为什么愿意为了爵位而一掷千金,这就不得不提这个时代,乃至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时期,商人在社会体制当中的诡异地位了。

    不同于底层农民既没有钱、没有资源,也没有势力、地位,以及贵族即掌握着财富、资源,也拥有着势力、地位;

    商人这个存在,就像是生长在封建时代的畸形儿——掌握着庞大财富和资源的同时,又完全不具备政治势力和社会地位。

    而且很极端。

    商人的财富,往往会比所谓‘掌握着财富和资源’的权贵还多,以至于权贵们都眼红了,搞出来个‘素封’的说法发牢骚。

    与此同时,商人的地位,又比所谓‘一无所有’的底层农民还低,甚至被整个社会系统性歧视!

    手中掌握的财富、资源,与自身所掌握的政治势力、社会地位严重不匹配,使得封建时代的商人们,天然就有一种安全感缺失。

    就像小儿持金于闹市,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毫无压力的抢走,且没有丝毫反制的方法。

    社会主流价值鄙视他们,权力机构又不接纳他们,同时又让他们莫名其妙的,拥有了权贵才能拥有——甚至连权贵都无法拥有的庞大财富和资源!

    于是,商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另辟蹊径’了。

    既然我不能同时成为商人+权贵,那我就作为商人,去找一个权贵合作!

    合作模式虽然有点不体面——其实就是我给他当狗,但有他在我背后撑腰,真到了有事儿的时候,管不管用且不说,好歹我心里踏实啊!

    真出了事儿,哪怕我无力挽回,也总能明白自己怎么死的,总不至于稀里糊涂就被人吃干抹净!

    更何况权贵虽然把我当狗,但也给我骨头吃啊!

    很多在我眼中‘非人力所能为’的事儿,那就是人家几句话的事儿!

    跟着人家走,我仅仅只是失去了尊严,却得到了安全和发展!

    这笔买卖不划算吗?

    我连自尊都能卖出价钱,这还不划算?

    但与此同时,商人们的心里也很清楚:真到了出事儿的时候,自己依附的权贵、官员,大概率不会死保自己——甚至都未必愿意保自己。

    能撇清关系,已然是留了一丝情面;

    更大的可能性,是人家本着‘何必便宜外人’的原则,亲自跳出来吃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