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都的诏书,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南疆,越过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穿透中南半岛的茂密雨林,最终抵达三宣六慰的各个土司辖地。
这份盖着承天皇帝朱标玉玺的诏书,言辞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既重申了三宣六慰作为大明疆土的归属,又提及将派遣官员协助治理、调拨资源扶持地方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各宣慰司、宣抚司首领限期前往暹罗朝见,共商中南半岛经略大计。
诏书抵达老挝宣慰司时,整个司署上下震动不已。
老挝宣慰司的宣慰使名唤召温猛,是当地部族世袭的首领,年近五旬,为人沉稳务实,深谙生存之道。
他捧着这份措辞严谨的诏书,手指摩挲着上面鲜红的玉玺印记,眉头紧锁,片刻后便猛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大明这是要动真格了,此番诏书绝非简单的安抚,而是意在彻底一统整个中南半岛,将三宣六慰从名义上的臣服,转为真正的直接管辖。
这个念头一出,召温猛身旁的族老与官员们顿时炸开了锅,有人面露惶恐,有人高声主张抗拒,认为老挝世代自治,不应受大明辖制;也有人犹豫不决,既忌惮大明的军威,又舍不得手中的权力。
但召温猛却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司署的围墙,望向了东边的方向——那里是已经内附大明的真腊与占城,再远些便是设为大明行省的交趾。
这些年,老挝与交趾、真腊接壤,往来虽不算频繁,却也能清晰感受到那些地方的变化。
在未内附大明之前,交趾战乱不断,真腊与占城也时常受周边势力侵扰,百姓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常态,甚至有年景不好时,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
可自他们归入大明版图后,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明朝廷显然对这些新附之地极为重视,不仅派遣了得力的官员治理,更倾斜了大量资源扶持。
交趾境内,官府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原本贫瘠的土地渐渐产出了足够的粮食;真腊与占城则借着大明的******,将当地的香料、木材销往中原,换回了丝绸、瓷器与农具,商贸的繁荣带动了经济发展。
如今的交趾、真腊、占城,百姓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家家户户有余粮,不少人家还盖起了砖瓦房屋,孩子们能进入儒学教室读书,路上往来的商队络绎不绝,脸上都带着富足的笑意。
更让召温猛动容的是,大明对待这些新附之地的臣民,始终秉持着一视同仁的态度。
没有因种族不同而加以排斥,也没有因习俗各异而强行打压,反而尊重当地的传统,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行汉化,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大明。
交趾的百姓学说汉话、穿汉服,却依然能保留自己的部分习俗;真腊的贵族子弟被送往金陵求学,归来后便能在地方官府任职。
这种包容与尊重,远比武力征服更能收服人心,也让周边部族看在眼里,羡在心里。
反观老挝自身,召温猛心中满是感慨。
老挝地处中南半岛腹地,境内山林密布、河流纵横,可耕种的平原极少,农业基础极为薄弱。百姓大多依山而居,刀耕火种,收成全看天脸色,一旦遭遇旱涝灾害,便会颗粒无收。
境内产出的,也只有驯象、象牙、犀角、香料、金银器等少数土特产品,这些东西虽稀有,却难以形成规模化贸易,仅能通过零星的商队销往周边,根本无法支撑整个部族的长久发展。
这些年来,召温猛虽殚精竭虑,想改善百姓的生活,却始终力不从心。
没有先进的耕作技术,没有足够的水利设施,没有畅通的贸易渠道,仅凭老挝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摆脱贫困。
百姓们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糊口,遇到灾年,便只能流离失所,甚至爆发部族冲突,争抢有限的资源。
看着周边的交趾、真腊、占城一步步走向富足,召温猛心中早已生出羡慕,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契机。
如今大明的诏书送到,无疑是天赐的良机。
召温猛越想越觉得,抗拒绝非明智之举。
大明兵强马壮,连交趾这样历经战乱的地方都能快速平定治理,对付老挝这样的部族,简直易如反掌。
与其顽抗到底,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不如顺应时势,主动内附。
而且,主动内附与被迫臣服,待遇定然不同。
真腊与占城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主动归顺,得到了大明的重点扶持,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若是老挝能做三宣六慰中第一个主动内附的,做这个领头羊,必然能得到大明的另眼青睐,后续获得的扶持资源说不定会更多,百姓的生活也能更快得到改善。
想到这里,召温猛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当即下令,召集老挝境内的部族首领、族老与核心官员,前往宣慰司署议事。
议事大厅内,众人再次围绕大明诏书的事展开讨论,依旧有少数人坚持抗拒,但更多的人在听过召温猛的分析后,渐渐改变了态度。
召温猛站在大厅中央,语气诚恳地说道:“各位,大明的强盛,我们有目共睹;交趾、真腊的变化,我们也看在眼里。我们老挝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仅凭我们自己,何时才能摆脱贫困?大明如今有意一统中南半岛,这不是威胁,而是我们的机遇。主动内附,我们能得到大明的资源扶持,百姓能吃饱穿暖,孩子们能读书识字,部族能长久安宁。若是抗拒,以大明的军威,我们根本无力抵挡,最终受苦的还是我们自己的百姓。”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继续说道:“真腊、占城主动归顺,已然过上了富足的日子。我们若是能做三宣六慰中第一个内附的,必然能得到大明的格外重视,扶持力度也会更大。到时候,大明会帮我们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帮我们打通贸易渠道,让我们的土特产品能卖到更远的地方,百姓的生活定然能越来越好。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族老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年事已高,见多了战乱与贫困,最期盼的便是部族安宁、百姓富足。
如今有这样的机会,自然不愿错过。
部族首领们也渐渐认清了现实,大明的统一之势不可阻挡,主动内附才是唯一的生路。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众人最终达成一致,一致决定顺应时势,直接内附大明,接受大明的直接管辖。
消息传出,老挝的百姓们也纷纷奔走相告,脸上满是期待。
他们早已听闻交趾、真腊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终于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召温猛当即命人草拟降表,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老挝全体臣民愿意内附大明、接受朝廷治理的诚意,并详细列举了老挝的人口、土地、物产等情况,请求大明派遣官员前来协助治理,调拨资源扶持地方发展。
同时,他还下令准备了丰厚的贡品,包括上好的象牙、犀角、香料与精心驯养的大象,派遣得力的使者,带着降表与贡品,日夜兼程前往金陵,面见承天皇帝朱标,表达内附之意。
使者出发的同时,召温猛又派人前往暹罗,面见朱允炆,告知老挝内附的决定,表示愿意听从朱允炆的调度,配合大明经略中南半岛的各项事宜。
他深知,朱允炆是大明经略中南半岛的关键人物,与他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老挝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
老挝主动内附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暹罗与金陵。
朱允炆得知后,大喜过望,当即上表朝廷,称赞召温猛识时务、明大义,并请求朝廷尽快派遣官员前往老挝协助治理。
金陵的朱标收到老挝的降表后,也十分欣慰,认为这是新政推行、人心所向的结果,当即下旨,接受老挝的内附,将老挝宣慰司改为老挝府,隶属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任命召温猛为老挝府知府,依旧管理当地部族事务,并下令调拨粮食、种子、农具等物资,派遣有经验的官员与农技人员前往老挝,协助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
消息传回老挝,整个部族都沸腾了。
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召温猛站在宣慰司署的高台上,望着欢腾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与期待。
他知道,老挝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大明的扶持下,这片贫瘠的土地必将焕发新的生机,百姓们也终将过上富足安宁的日子。
而三宣六慰的其他土司,得知老挝主动内附并得到大明丰厚赏赐的消息后,也纷纷震动。
原本心存侥幸、意图观望的土司,开始重新审视局势;那些原本主张抗拒的土司,也渐渐动摇了心思。
中南半岛的统一之路,因老挝的主动内附,迈出了坚实而顺利的第一步,大明一统中南半岛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