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3章 减赋可以!做官不行!
    宽刑与反腐的争议暂告一段落,朱标思索片刻,又提出另一项关乎民生的新政:“除了律法调整,江浙地区的赋税问题,也该在新政中一并解决。”

    他语气沉重地说道:“洪武年间,‘江浙赋独重’是朝野皆知的现状。江浙一带地处富饶,鱼米之乡、商贾云集,本是大明的经济重心,但父皇当年为了打压当地地主士绅的势力——他们在元末多依附张士诚,对大明一统天下多有抵触,故而在政治上限制其地位,经济上予以压制,规定江浙地区的赋税要比其他省份高出数倍。就拿苏松二府来说,每亩田的赋税几乎是河南、山东的三倍之多。”

    “沉重的赋税让当地百姓不堪重负,”朱标补充道,“即便江浙土地肥沃,可高额赋税之下,百姓一年劳作所得,大半都要上缴官府,自己所剩无几。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打击,不少人甚至放弃耕作,逃荒他乡,反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民生。这些年,朝堂一直都在商议此事,却始终没有定论。如今朕即位,理应解决这个积弊。”

    说到这里,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朕决定,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这是新帝即位后惯例的仁政,让天下百姓都能感受到承天朝的恩惠。除此之外,专门针对江浙地区的地主士绅与百姓,再额外进行减赋——将苏松二府的赋税降至与周边省份持平的水平,其他江浙州县也酌情减免三成,彻底改变‘江浙赋独重’的局面。”

    朱雄英当即表示支持,笑着说道:“父皇此举甚善!如今大明早已不是当年财政拮据的模样,光是三大水师的商税、关税收入,去年就高达三千多万两,再加上岭北商路与各地屯田的收益,国库充盈,完全有能力为百姓减轻负担。没必要再靠着压榨江南百姓来充实国库,减赋之后,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江南的经济必然会更加繁荣,长远来看,对朝廷更是有利无害。”

    朱高炽听后,也缓缓点头,脸上并无反对之意:“丧标这个决策很有必要,江南是大明的经济命脉,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才能让这根命脉持续焕发生机。减赋既能收拢民心,又能促进生产,确实是双赢之举。”

    话音一转,朱高炽话锋变得严肃起来,着重提出一点:“不过,有一件事必须明确规定——苏松等地的官员,不得入职户部!这是老朱当年定下的规矩,如今新政推行,这条规矩绝不能变更,必须作为底线坚守。”

    朱标与朱雄英闻言,皆是一愣,朱标不解地问道:“高炽,减赋本就是为了安抚江南,为何还要限制苏松官员入职户部?”

    朱高炽解释道:“父皇,大哥,道理其实很简单。户部掌管天下赋税、钱粮调度,是朝廷财政的核心部门。苏松等地的官员,大多出身当地士绅地主家庭,与江南的士绅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让这些地方出身的官员进入户部任职,他们自然会想着为江南谋福利——这并非是怀疑他们的品行,而是人之常情,乡土情结与利益关联,难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

    他进一步剖析:“他们会不会真心为江南百姓谋福利,尚且两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地为江南士绅谋福利。比如在赋税制定上,可能会进一步向江南倾斜,想方设法降低江南的赋税负担,却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公平;在钱粮调度上,也可能优先保障江南的物资供应,损害其他省份的利益。长此以往,不仅会破坏天下赋税的公平性,还可能引发其他地区的不满,甚至导致朝堂派系林立,影响统治稳定。”

    “老朱当年定下这条规矩,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朱高炽补充道,“他深知江南士绅势力庞大,若让其渗透进户部,必然会借助职权为自身谋利,打破朝廷的财政平衡。如今我们可以减少江南赋税,让百姓受益,但绝不能让江南士绅的手伸进户部,不能给他们干预天下财政的机会。这是维护朝廷财政公平、防止派系勾结的底线,绝不能动摇!”

    朱标与朱雄英听后,皆是恍然大悟,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朱标感慨道:“高炽考虑得果然周全!朕只想着减赋惠民,却忽略了背后的潜在风险。若不是你提醒,恐怕会留下隐患。这条规矩确实必须坚守,绝不能更改。”

    朱雄英也附和道:“高炽说得没错,江南士绅势力本就雄厚,若再让他们掌控户部的部分权力,后果不堪设想。减赋是为了民生,而限制苏松官员入职户部,是为了朝堂稳定与财政公平,二者并不冲突,反而能相互保障。”

    说着,朱标当即让人取来纸笔,将“苏松等地官员不得入职户部”这一条明确写进新政章程之中,语气坚定地说道:“就按高炽说的办,这条规矩作为铁律,载入章程,后世子孙也需恪守,不得擅自更改。”

    朱高炽见状,心中松了口气:“如此一来,减赋新政既能惠及江南百姓,又能守住底线,防止士绅势力渗透,可谓万无一失。”

    历史上朱允炆这蠢货就是听信了士绅缙绅的谗言,即位后急不可耐地对江浙地主进行减赋,不仅大幅降低赋税标准,规定“亩毋逾一斗”,更是打破洪武朝铁律,允许“苏、松人仍得官户部”。

    这一决策直接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大量江南士绅出身的官员涌入户部,他们掌权后便彻底沦为江南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全然不顾天下财政公平。

    为了维护自身与背后士绅集团的利益,他们一边持续压低江南赋税,将负担转嫁给其他地区百姓,导致非江浙省份赋税愈发沉重,民怨沸腾;一边利用职权大肆篡改赋税章程,为江南士绅偷税漏税、兼并土地大开方便之门。

    原本就势力雄厚的江南士绅,在政策庇护与官员纵容下,迅速疯狂扩张,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致使无数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而户部被江南势力把控后,朝廷财政调度彻底失衡,各地军需、赈灾款项屡屡被克扣挪用,地方治理陷入瘫痪。更严重的是,江南士绅通过户部不断渗透朝堂,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相互勾结、党同伐异,朝堂风气日益腐败,政令不通、吏治混乱成为常态。

    朱允炆本想以减赋收拢士绅人心,却不料养虎为患,最终既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支持,又被士绅集团裹挟,加剧了统治危机,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败亡埋下了致命隐患。

    正因为如此,朱高炽才会提醒朱标,不要犯下这种愚蠢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