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5章 南洋水师!繁华的马六甲!
    宝船穿越马六甲海峡的狭窄水道,渐渐驶入宽阔的港湾,尚未完全靠岸,朱高炽与朱雄英便被眼前的繁盛景象震撼得驻足不前。

    此刻的马六甲港口,早已不是数年前那处仅有零星商船停靠的简陋码头,而是发展成为整个南洋乃至东半球最繁华热闹的贸易枢纽,人声鼎沸,千帆林立,一派万商来朝的盛景。

    港湾内,大小船只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桅杆如林,帆影蔽日。

    既有大明的巨型宝船,船体巍峨,帆如垂天之云,满载着丝绸、瓷器与茶叶;也有南洋各国的多桅商船,造型各异,船舱里堆满了香料、珊瑚、珍珠与象牙;更有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独桅帆船,带来了异域的宝石与织物。

    船只进进出出,装卸货物的号子声、商人的叫卖声、各国语言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喧闹而充满活力的贸易交响曲。

    “高炽,这马六甲的繁华,比咱们预想的还要盛啊!”朱雄英难掩心中的惊叹,目光扫过港湾内络绎不绝的商船,语气中满是赞许。

    朱高炽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亮光:“当年力主在此建设港口,果然没有错。此地扼守马六甲海峡要冲,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如今能成为万商汇聚之地,既扬了大明国威,又能为朝廷赚取巨额财富,实在是一举多得。”

    说话间,宝船已稳稳停靠在主码头。

    岸边早已列队等候着一群身着大明官服的官员,为首之人正是奉命镇守马六甲、统筹南洋贸易与水师事务的徐增寿。

    他见朱高炽与朱雄英走下船板,立刻快步上前,躬身行礼:“臣徐增寿,参见大将军王,参见太子殿下!殿下驾临马六甲,臣有失远迎,望殿下恕罪!”

    徐增寿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子,智勇双全,熟悉海事,当年朱高炽开拓南洋时,便力荐他与李景隆统帅南洋水师坐镇马六甲,如今看来,这份举荐果然没有错付。

    朱高炽上前扶起他,笑着打趣道:“你小子装什么呢?这几年马六甲能发展得如此繁荣,你功不可没。一路辛苦你了。”

    “哈哈哈……”徐增寿起身,脸上也露出了笑容,“马六甲能有今日之盛,全赖陛下与殿下的英明决策,以及朝廷的鼎力支持。我只是恪守本分,做了该做的事。”

    寒暄过后,徐增寿便开始向二人汇报南洋水师的近况:“现在咱们南洋水师已初具规模,共有将士五万余人,战船三百余艘,其中包括五十艘配备了最新火器的主力宝船。水师将士皆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强悍,分驻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暹罗等各国的关键港口,主要承担三项要务:一是为往来于南洋与中原的商队提供护航服务,抵御海盗侵扰,确保商路畅通;二是保护大明商贾在各国开设的香料、橡胶、蔗糖等种植园,维护商贾与劳工的安全;三是按朝廷规定,向过往商船与种植园收取适量费用,用于水师的军饷、船只修缮与港口建设,如今已能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朝廷额外拨款。”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几年,南洋海盗基本被肃清,商路畅通无阻,前来贸易的商船逐年增多,种植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马六甲周边,大明商贾便开设了上百座种植园,雇佣了数万当地劳工与中原移民,每年产出的香料、蔗糖等物资,通过商船运往中原与南洋各国,利润丰厚。”

    “还有一事需向二位殿下禀报。”徐增寿补充道,“按殿下此前的吩咐,李景隆将军已在三个月前,亲自率领一支由二十艘主力宝船、三万将士组成的船队,携带大量大明特产,向西航行,开拓通往西洋的商路。船队计划途经印度、波斯,最终抵达阿拉伯地区,与当地城邦建立贸易往来,目前尚未传回消息,但出发前已约定了联络方式与汇合地点,想来应是一路顺利。”

    朱高炽与朱雄英听后,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朱高炽说道:“很好!南洋水师能实现自给自足,还能保障商路与种植园安全,实在难得。景隆此行责任重大,开拓西洋商路,对大明意义非凡,待他归来,必有重赏。”

    朱雄英也说道:“增寿你们治理有方啊,不仅让马六甲成为繁华的贸易枢纽,更让南洋水师成为大明经略南洋的重要力量,辛苦了。”

    随后,在徐增寿的带领下,朱高炽与朱雄英开始游览马六甲港口。

    码头两侧,是一排排整齐的商铺与货栈,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尽头。

    商铺的招牌琳琅满目,既有大明商号的匾额,也有南洋各国与阿拉伯商人的店铺标识。

    货栈内,堆满了各种货物,大明稀缺的香料、珊瑚、珍珠、象牙、宝石等随处可见,香气弥漫;而大明特产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等,更是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色泽艳丽,工艺精湛,引得各国商人驻足围观,争相询价。

    “高炽你看,这是来自苏门答腊的龙涎香,质地纯正,是制作香料的上等原料,在大明极为稀缺,一斤能卖上百两白银;还有这来自爪哇的红宝石,色泽鲜红,颗粒饱满,深受中原贵族喜爱。”徐增寿指着货栈内的货物,逐一介绍道。

    朱高炽拿起一块龙涎香,放在鼻尖轻嗅,香气醇厚绵长,不禁点头称赞:“果然是上等佳品。南洋物产丰饶,这些东西在大明都是紧俏货,运回去必然能卖出高价。”

    “何止是紧俏,简直是供不应求。”徐增寿笑着说道,“大明的丝绸、瓷器,在南洋各国更是抢手货。就拿这青花瓷来说,在马六甲的售价,比大明本土高出三倍不止,依旧被各国商人争相抢购,不少城邦的国王与贵族,都以拥有大明瓷器为荣。”

    一行人继续前行,来到港口的贸易集市。

    这里更是热闹非凡,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汇聚于此,公平贸易,互通有无。

    大明商人用丝绸、瓷器换取南洋的香料、珍珠;阿拉伯商人用宝石、织物换取大明的茶叶、布匹;南洋各国的商人则在中间充当中间商,赚取差价。

    集市上,货币兑换点随处可见,大明的铜钱、白银,南洋的贝壳币,阿拉伯的金币,在这里都能自由兑换,交易十分便捷。

    朱高炽与朱雄英不时停下脚步,与各国商人交谈,询问贸易情况。

    一位来自波斯的商人见到二人身着华贵服饰,身边官员簇拥,便知道是大明的重要人物,连忙上前行礼,用半生不熟的汉话说道:“大明的货物,是世界上最好的!丝绸柔软,瓷器精美,茶叶清香,我们波斯人都非常喜爱。希望大明能多派商队前来,我们愿意用最好的宝石与香料,换取大明的特产。”

    朱高炽笑着回应道:“大明向来愿意与各国友好通商,互通有无。如今我们正计划开拓西洋商路,日后大明与波斯的贸易往来,定会更加频繁。”

    波斯商人闻言,大喜过望,连连道谢:“太好了!若是如此,我们的生意必将更上一层楼。愿大明与波斯永世友好,贸易繁荣!”

    沿途所见,不仅有繁华的贸易景象,还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港口内设有大明的府衙、驿站、客栈、医馆,甚至还有专门的儒学教室与工匠作坊。

    府衙内,官员们正忙碌地处理贸易纠纷、登记货物、收取税费;驿站里,往来的商人与官员络绎不绝;工匠作坊内,大明的工匠正在向当地劳工传授纺织、制瓷等技艺,不少当地劳工已经能熟练操作,制作出带有大明风格的器物。

    “为了方便贸易与管理,我们在港口周边修建了这座‘大明商埠’,所有商铺、货栈、作坊都集中在这里,由朝廷派遣官员统一管理。”

    徐增寿介绍道,“商埠内还设立了翻译馆,招募了熟悉各国语言的人才,为商人提供翻译服务,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难题。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公平的贸易规则,严禁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确保所有商人都能在马六甲安心贸易。”

    朱雄英感慨道:“你这家伙考虑得真是周全。贸易的繁荣,不仅需要便利的交通与丰富的物产,更需要公平的规则与完善的管理。马六甲能有今日之盛,与这些举措密不可分。”

    一行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南洋水师的驻地。

    港口的另一侧,停泊着数十艘威风凛凛的战船,船体坚固,船舷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火炮,水师将士们正在甲板上操练,动作整齐划一,气势恢宏。

    看到这一幕,朱高炽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有这样一支强大的水师,大明的商路才能安稳,南洋的秩序才能安定。增寿,务必继续加强水师训练,提升战斗力,确保大明在南洋的利益不受侵犯。”

    “臣遵旨!”徐增寿躬身应道,“水师将士每日都会进行严格训练,熟悉火器操作与海战战术,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殿下放心,有南洋水师在,必能守护好大明的南洋疆土与商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马六甲港口的每一个角落,将海面染成一片金黄。

    朱高炽与朱雄英站在港口的制高点,俯瞰着脚下这片繁华的土地,心中满是欣慰与憧憬。

    马六甲的繁荣,是大明承天新政与海外开拓的丰硕成果,也是大明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起点。

    夜幕降临,马六甲港口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整个港湾。商铺依旧热闹,商船依旧往来,这座繁华的贸易枢纽,在夜色中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