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正文 第六百四十六章 被抓壮丁了
    周益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先是将上午猪肉入库的单据仔细整理好,归档存放,又快速处理了几份紧急的食材采购申请,签上自己的名字。

    做完这些要紧事,他靠在椅背上伸了个懒腰,环顾了一圈安静的办公室,突然觉得有些闲得发慌。

    目光在房间里转了一圈,没什么需要立刻处理的工作,他便起身走出了办公室,漫无目的地在厂区里溜达。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科研室门口。这地方他之前常来,自从带领大家成功发明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炸锅后,科研室的设备和条件好了不少,研发氛围也愈发浓厚。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进去看看吧。”周益民心里想着,便伸手推开了科研室的门。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正在忙碌的众人闻声抬头,看到是周益民,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主动打起了招呼。

    “周科长来了!”一个正在调试仪器的年轻研究员笑着说道。

    “周科长,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另一位正在记录数据的女研究员也抬起头,语气里满是尊敬。

    大家都知道,科研室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果,离不开周益民的鼎力支持。

    当初研发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炸锅时,是周益民跑前跑后协调资源,解决了资金和材料的难题,还亲自参与到研发讨论中,提出了不少关键想法。

    可以说,没有周益民,就没有这两项深受大家喜爱的发明。

    周益民笑着朝大家摆了摆手:“没事过来转转,看你们最近忙不忙。”

    他目光扫过科研室里摆放的各种仪器和半成品,好奇地问道:“最近有没有什么新发明啊?给我开开眼界。”

    听到这话,众人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纷纷无奈地摇了摇头。

    一个戴眼镜的研究员叹了口气:“周科长,我们最近尝试了几个新点子,但都不太顺利,还在摸索阶段呢。”

    另一个人也接话道:“确实挺难的,想搞出点新东西,不是那么容易。”

    就在这时,科研室里间的门被打开,李崇光走了出来。他穿着一件沾了些油污的白大褂,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很有神。

    看到周益民,他眼睛一亮,立刻快步走了过来,热情地说道:“益民,你怎么来了?快,里面坐。”

    说着,就伸手做了个邀请的手势,拉着周益民往里面走去。

    里间是李崇光的办公室,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各种图纸和零件,一张简易的行军床靠在墙角,看来他这段时间经常在这里熬夜。

    李崇光给周益民倒了杯热水,自己也拉了把椅子坐下,刚想开口说点什么,却先长长地叹了口气。

    “益民啊,你是不知道,我最近这压力大得快喘不过气了。”李崇光揉了揉眉心,语气里满是疲惫。

    周益民端着水杯的手顿了顿,有些疑惑地问:“怎么了?不是挺好的吗,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炸锅现在多受欢迎,厂里对科研室应该更重视了才对。”

    “就是因为太重视了,才让人头疼啊。”李崇光苦笑了一下。

    “你也知道,这两样产品一出来,厂里的效益好了不少,领导们对科研室的期望就像坐火箭似的往上蹿。以前是我们追着领导要资源,现在是领导天天盯着我们要成果。”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烦躁地翻了翻:“这不,上周胡厂长刚来过,说要我们尽快再搞出个像空气炸锅那样能打开市场的产品。”

    “昨天李副厂长又打电话来催,说太阳能热水器的热度快过去了,得赶紧有新东西接档,还说要是三个月内没动静,就削减科研经费。”

    周益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领导的高期望变成了沉甸甸的压力。

    他看着李崇光眼下的乌青,心里也有些理解:“确实,这期望太高了,反而让人束手束脚。发明创造这事儿,哪能按部就班地催啊,得有灵感才行。”

    “可不是嘛。”李崇光叹了口气。

    “我现在天天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新点子,可试来试去都不行。底下的研究员也跟着我遭罪,一个个熬得眼圈发黑,前两天还有个小伙子累得在实验室晕倒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本来搞研发是件挺有成就感的事,现在倒成了负担了。”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来回踱了几步:“益民,你当初带领我们搞发明的时候,思路那么清晰,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周益民看着李崇光焦急的样子,也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这种被推着走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在研发这种需要沉下心来的事情上,过度的催促只会适得其反。

    两人继续聊着,李崇光说着说着,话题总会绕回点子上。

    “益民你说,要是能有个像空气炸锅那样方便又实用的东西就好了,你脑子活,有没有啥想法?”

    “上次太阳能热水器的思路多妙啊,你再琢磨琢磨,说不定就能冒出个新念头呢?”

    三言两语间,句句都离不开盼着周益民能抛出好点子。

    周益民听着,心里不禁有点无语。这才反应过来,李崇光拉自己进办公室,哪是单纯想聊聊天诉诉苦,分明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了。

    他无奈地笑了笑,也没藏着掖着:“我说李科长,你这绕来绕去的,就是想让我帮着出主意吧?”

    李崇光被戳破心思,也不尴尬,反而眼睛一亮,搓着手嘿嘿笑起来:“还是你懂我!”

    “你对市场需求摸得透,脑子又转得快,上次那俩发明,哪一个不是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我们这脑子都快熬成浆糊了,你就帮着点拨点拨,说不定就能打开思路呢。”

    周益民摇了摇头,心里却也没拒绝。

    毕竟科研室能有如今的局面,自己也付出了不少心血,能帮一把自然是要帮的。

    “行吧,我也不能打包票,咱们就交换交换思路,说不定聊着聊着就有想法了。”

    他起身走到堆满图纸的桌边,拿起一张画着半成品厨具的图纸:“你们最近主攻的还是厨房用具?”

    李崇光点头:“是啊,空气炸锅反响太好了,想着在这方面再挖挖潜力。”

    周益民指着图纸上的加热装置:“这个加热方式太老套了,能不能试试更节能的?现在大家过日子都讲究省点电。”

    李崇光眼睛一眯:“节能?你是说……”

    “不一定非得局限在厨房,”周益民话锋一转。

    “你看啊,太阳能热水器是解决热水问题,空气炸锅是解决做饭问题,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那除了这些,大家平时还有啥不方便的?”

    李崇光摸着下巴琢磨:“不方便的地方多了去了,洗衣服算不算?冬天晾衣服干得慢,还硬邦邦的。”

    周益民眼前一亮:“哎,这个方向好像有点意思!能不能搞个能快速烘干衣服的东西?不用像大烘干机那么笨重,家里能放下的那种。”

    “小型烘干机?”李崇光立刻在纸上画起来。

    “用热风?还是别的原理?要是能和太阳能结合,不就更节能了?”

    周益民凑近看他画的草图:“可以试试!你看这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思路像拧开的水龙头似的,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办公室里的沉闷气氛渐渐被热烈的讨论声取代。

    话说到一半,周益民忽然停住了,眉头微微蹙起。他盯着李崇光笔下的草图,心里那点刚冒出来的兴奋劲儿慢慢退了下去,反而涌上一丝悔意。

    “怎么了?”李崇光见他突然沉默,疑惑地抬头。

    周益民咂了咂嘴,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崇光,我刚才是不是有点想当然了?”

    他指着草图:“你想啊,这小型烘干机,看着是方便,可真有那么大市场吗?”

    李崇光手里的笔顿在纸上:“你这话怎么说?”

    “现在谁家不是把衣服晾在院子里或者阳台上?晴天有太阳晒,阴雨天就多挂几天,虽说慢点,但不用花一分钱。”周益民掰着手指头分析。

    “可这烘干机,不管做得多小巧,总得用电吧?普通人家过日子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未必愿意花这个钱买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再说了,真到了梅雨季,家家户户都需要烘干,可平时呢?说不定就成了摆设,谁家愿意买个占地方又不常用的物件?”

    他越说越觉得有道理,刚才那点思路带来的光亮,仿佛被一层薄雾罩住了:“你看啊,太阳能热水器是解决刚需,没热水洗澡可不行。”

    “空气炸锅是能让饭菜变花样,家家户户都用得上。可这烘干机……好像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

    说完,他忍不住叹了口气,暗怪自己刚才太草率,怎么没多琢磨琢磨就把想法说出来了。

    没成想,李崇光听完却摇了摇头,非但没被他说动,眼里反而更亮了:“益民,你这想法不对。”

    他放下笔,语气笃定:“你只看到了普通人家的日常,没瞧见那些特殊情况。就说厂里的女工吧!”

    “住在集体宿舍,就那么点地方,阴雨天衣服挂得满屋子都是,潮乎乎的能捂出霉味,她们能不想要个烘干机?”

    周益民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他不得不承认,李崇光说的这些情况,自己刚才确实没考虑到。

    李崇光见他神色松动,又趁热打铁道:“我觉得这方向靠谱!咱们先别想那么多,先把样品做出来试试。真金不怕火炼,好不好,市场说了算!”

    他说着,又低头在纸上画起来,笔锋比刚才更有力了,仿佛已经看到了小型烘干机摆进千家万户的样子。

    周益民被他说得一愣一愣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他不得不承认,李崇光说的这些情况,自己刚才确实没考虑到。

    但他摩挲着下巴,还是有些犹豫:“话是这么说,可你别忘了现在的情况。”

    “就拿咱们厂的工人来说,一个月工资也就几十块,除去吃饭、养家,能攒下的钱寥寥无几。”

    “这烘干机就算做得再便宜,少说也得百八十块吧?以现在人的消费能力,怕是没多少人能买得起。”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你想过没有,现在布都是限量供应的,买布得要布票,没布票连块补丁都买不到。”

    “普通人家一年也添不了几件新衣服,平时穿的衣服洗了又穿,哪有那么多衣服需要烘干?需求本身就有限,就算产品再好,怕是也推不开。”

    李崇光脸上的兴奋劲儿淡了些,手里的笔也停了下来。

    是啊,这些现实问题他确实没细想。

    办公室里一时陷入了沉默,只有窗外偶尔传来几声机器运转的轰鸣。

    就在这时,周益民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点醒了似的,猛地一拍大腿:“李科长,我想到了!国内用不起,咱们可以往国外走啊!”

    “国外?”李崇光愣了一下,没明白他的意思。

    “对啊!”周益民越说越激动,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

    “你想,国外很多国家工业比咱们发达,老百姓手里有钱,消费能力强,而且他们那边不缺布,衣服也多。”

    “再说了,有些国家气候潮湿,常年阴雨,对烘干机的需求肯定比咱们国内大得多。”

    “咱们要是能把这小型烘干机卖到国外去,不但能解决销路问题,还能帮国家赚取外汇,这不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李崇光的眼睛也瞬间瞪圆了,他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几步走到周益民面前,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抑制不住的兴奋:“益民,你这脑子怎么长的?这主意太棒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本来都想着要放弃,谁知道周益民突然说可以出口。

    李崇光的心情就好像坐过山车一样,如果不是年轻身体好,还不一定能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