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一章 对付印度也要靠藩国。
    朱简烜无奈,现在这两个事件的考核直接没用了,只能通过其他的事件来评价。

    朱简烜再次翻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根据其评价事件的思维倾向,再次筛出来了两个比较符合自己喜好的。

    首先是梁王的第三子朱靖城,然后是那个刚满十二岁的梁王第十六子朱靖圻。

    朱靖圻的表现其实不算特别好,但是考虑他现在只有十二岁,就能达到成年人及格以上的水平,说明天赋远超其他兄弟。

    朱简烜拿着四份答卷考虑了一会儿,让其他的侄子们都先出去,把梁王和朱靖城和朱靖圻三人留下。

    朱简烜这个命令发出来,现场的所有人都是一愣,然后心情也各不相同。

    梁王本人是有些惊愕,然后也有些惊喜,因为梁王自己的内心深处,确实比较喜欢这两个孩子。

    老三朱靖城是年长的儿子里面最有能力的,过去二十年在非洲的开拓建设之中出力颇多,比他大哥做的事情都多。

    十六子朱靖圻是他年幼的儿子里面最聪明的,是梁王老来得子得的让他最为开心的一个。

    皇帝最终要从这两个孩子中选梁王世子,对梁王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关键是皇帝没有故意选比较蠢的孩子,不是考虑如何制衡和控制梁国,是认真的给他选能力最强的世子。

    梁王在心中感慨,这个弟弟果然还是那样,不喜欢搞阴谋手段。

    除了朱靖城和朱靖圻之外的其他梁王的子嗣,听到这种请安排就知道自己已经被淘汰了,都是非常的遗憾而又失落。

    其他的侄子们带着遗憾出了大殿之后,剩下的两个相差三十岁的兄弟心情都非常紧张。

    现在是最终决战了,谁能当上梁王世子,就看现在了。

    朱简烜看着这两兄弟紧张兮兮的状态,稍微做沉吟之后给了两人一个颇为吓人的问题

    “梁王第三子靖城是吧,你应该知道你弟弟靖圻比你聪明吧?”

    梁王自己和两个儿子再次明显一愣。

    这种反问句根本没办法接茬,不过这是问朱靖城自己的,于是他父亲梁王和弟弟靖圻一起看向了他。

    朱靖城心中寻思,如果自己直接说是,那皇帝会不会直接选弟弟当世子?

    如果自己说不是的话,那皇帝不会会觉得自己不够诚实,觉得自己没有自知之明,然后还选弟弟当世子?

    自己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年长,自己的儿子都比这小弟年龄还大了。

    自己弟弟虽然聪明,但也才十二岁,自己老爹已经七十岁了,属于随时都可能薨的年龄。

    如果现在选个十二岁的世子,属于藩国的未来添麻烦。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皇帝而言,藩王的继承人年长,可未必是优势啊,那可不利于皇帝直接控制藩国。

    幼子继位反而有利于朝廷。

    这样看的话,自己似乎本来就已经没有机会了,皇帝心中可能已经做了决定。

    朱靖城想到这里,就不由得悲从中来。

    但是他又马上想到,在自己被淘汰的情况下,皇帝为什么还把自己和父亲、弟弟一起留下?

    皇帝有单独的另外的安排?要看自己的表现来决定?

    朱靖城思来想去,只能让自己表现的尽可能诚实、友爱一点了

    “陛下声明,父王和兄弟们也都知道,十六弟确实是我们家最聪明的孩子。”

    朱简烜这边轻轻颔首,似乎对这个回答比较满意,但接下来却换了话题

    “兄长,两位侄儿,你们应该都知道,顺国本来就不是正常藩国,实际上长期对内僭称皇帝。

    “顺王李策凌收到了我的通知,却仍然没有来顺天府。

    “我知道他身体其实还行,至少还能拉得动栓,能够打得动枪,根本到不了没办法坐船来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他还敢欺君,顺国是无论如何不能留了。

    “未来针对顺国的战争,特别是对印度地区的占领,我准备交给所有的藩国来共同负责。

    “朝廷军队只作为主导攻坚力量。

    “所以兄长和两位侄儿回到梁国之后,立刻开始全力整军备战。

    “在未来三年之内,至少训练出五万能打硬仗的军队。

    “如果梁**队在印度的表现不错,我就可以在印度的占领区中再分一块土地,给梁王府建立一个郡王国。”

    朱简烜说到这里的时候,梁王父子三个心中都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图,明白为什么要留下三个人了。

    三个人现在心中也都不由自主的涌出了惊喜,这可能就是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安排了。

    果不其然,朱简烜最后说

    “所以现在,朕封梁王十六子靖圻为梁王世子,未来几年随父亲专心学习处理政务,学习整备后勤军需品。

    “梁王三子靖城为安陵郡王,收到通知后立刻率军前往印度作战。”

    梁王父子三人听罢,立刻躬身领命

    “臣遵旨。”

    朱简烜让梁王父子三人回去休息,等待宗人府和勋封部将册封的手续准备好,完成册封仪式之后再归国。

    朱简烜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面,分几批召不同方向和类型的藩国君主进攻,安排后续的作战计划。

    朱简烜自己的其他兄弟,郑海康等属于新体系的重要藩国,都收到了皇帝的私下提醒。

    要求他们此次回国之后整军备战,准备收拾顺国的李策凌。

    奥地利的约瑟夫和波兰的拿破仑,和新一批的欧洲新藩国君主,随后被一起招进来。

    同样是让他们整军备战,准备对付奥斯曼和俄国。

    朱简烜给两批藩国君主的承诺都是一样的,在战场上表现的比较好的藩国,可以在印度或者俄国一块新的封地。

    可以多安排一个子嗣出去继承这块土地,成为一个新的藩国君主。

    对于这些国君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激励,收到通知之后全都斗志昂扬,准备好参加最后的世界统一战争了。

    朱简烜实际上不只是准备让藩国负责打俄国,连对顺国的战争也准备让大明的藩国出一大份力量。

    印度地区的战争,就让藩国作为主力去打,事后也大部分都分给参战的藩国。

    朝廷只要中亚地区直到黑海沿岸的土地就行了。

    天工十七年三月初,各地的藩国君主开始陆续返航,回去做战争准备。

    远在印度的李策凌,也到了最为纠结的时候。

    现在大明本土到印度都是成熟航线,在朱简烜正式实施贸易制裁之前,有蒸汽船常年往返两地之间。

    年前被汪廷珍赶走的顺国相,刚过了年就赶回了德里。

    这个所谓的国相的真正官职,是大顺鸿胪寺少卿,他出发前往大明的时候,李策凌额外给了一个空头的国相头衔。

    用来拉高他的身份,想着尽可能糊弄一下大明鸿胪寺和皇帝而已。

    李策凌和鸿胪寺少卿两人都知道,这种掩饰多半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搞得也很粗糙。

    鸿胪寺少卿回来之后,就正常报告了此行的经历。

    李策凌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自言自语式的念叨着分析说

    “无论内藩外藩,亲藩异姓藩,除了我大顺之外,所有藩国君主全都到去了顺天府。

    “七十岁的梁王,六十九岁的奥地利国王,包括拿破仑全都去了,只有我没没去。“就算是大明皇帝心中不想要处罚我,也都已经不可能了,他没办法向其他他藩国交代。

    “他至少要向顺国发动一场惩戒式的战争,现在可能已经在做规划了。

    “就算是我现在真的去请罪,得到的也肯定是最为严重的惩治,还是有理有据的惩治。

    “现在的局势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顺国鸿胪寺少卿听到这里就忍不住提醒

    “陛下,大明朝廷要断我们的贡,估计今年大明衙门开衙之后,也就是最多一月底,就有可能开始生效了。

    “到时候大明的商船都进不来了,大明的东西我们应该也都买不到了。”

    李策凌眉头紧皱,在房间里面来回走了两圈

    “这件事情对我们确实有影响,但也未必完全是坏的影响。

    “真正的好东西,大明本来就不对外出售。

    “如果大明愿意卖他们的蒸汽机、钢铁、火炮、步枪、化肥、炸药生产线,大明要多少钱我都可以出。

    “甚至于,大明愿意卖火炮、步枪、化肥、炸药,我也可以敞开了买,但是他们不卖。

    “大明只允许卖给我们铁锅、农具、刀剑、布匹之类的常规商品。

    “就算是火枪都要依靠走私才能搞过来。

    “大明公开卖的东西,我们自己本来就能够生产。

    “只是大明的机器生产的价格更低,我们以前没有主动搞这些产业。

    “以后大明如果不卖给我们了,那我们就用自己的工匠去制造这些东西就是了。

    “等我们自己的产业起来了,大明再想要回来销售他们的产品,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了那时候,我们可要搞禁海了,片板不得出海,海边不能有人。

    “大明少赚了这笔钱,亏得是大明,又不是我们。

    “在神洲本土到印度的贸易线上,有多少大明的商船来来往往?有多少人依靠对印度的贸易为生?

    “大明朝廷断贡,砸的是这些人的饭碗,这些人会想尽办法继续贸易的。”

    李策凌有脑子,但是对经济问题的认识,显然不如朱简烜这个穿越者那么的深远。

    贸易制裁的手段,可不只是禁运,还有与之相对应的倾销呢。

    如果对手没有产业,那就可以禁运。

    如果对手被自己禁运之后,想要独立发展他们的相应产业了,那自己就要向他敞开了倾销成熟产品了。

    对手刚生产出来的早期产品,质量肯定不好,成本也会很高,肯定竞争不过成熟产品。

    就算是相同的价格,新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然后就是血本无归了。

    让对手独立发展产业的投资打水漂,再次摧毁对方勉强组织起来的生产能力。

    不过李策凌倒是天然知道应对这种手段的方案,那就是“禁海”。

    也就是政府官方出面,管理和限制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区域,天然带有贸易保护的功能。

    但朱简烜也有解决这种应对的手段,那就是用武力强行打开对方的国门。

    鸿胪寺是看清也觉得李策凌说的有道理,就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多嘴,问起了另外的事情

    “那陛下,我们应该怎么回应大明皇帝的要求?直接不予理会还是公开拒绝?”

    李策凌想了想之后说

    “还是按照以前的说法,就说我真的病的走不动路,真的没有办法远行。

    “但不要现在回应,等到五月份再说。

    “这一次你深入虎穴而反,从今天开始就直接入阁,当我大顺事实上的国相吧。”

    鸿胪寺少卿赶紧答应着

    “谢陛下恩典。”

    少卿猜测的倒是没有错,天工十七年开年之后,大明与顺国的贸易路线真的断了。

    大明海军印度洋舰队,直接以锡兰岛为中心,封锁了印度的海岸线。

    大量的低级巡洋舰和驱逐舰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巡航,还有四艘航空母舰过来负责侦察和支援。

    对于大明和其他藩国的商船,首先再次提醒其不得前往印度,然后驱赶他们离开。

    如果商船仍然有坚持前往,以及本来就主动走私的,那就属于公然抗旨欺君了,现在可以直接击沉了。

    对于少数非大明藩国的商船,可以直接开火击沉。

    大明的官营公司、商行,过年后就得到了上级衙门的直接通知,有圣旨禁止其前往印度贸易。

    官营产业的商人自然不敢抗旨,全都直接取消了往印度的航线。

    然后统一重新规划,将本来印度方向的运输船和人员,转向非洲、地中海、欧洲、美洲等方向经营。

    欧洲战争结束之后,欧洲新增加了大量的藩属国,现在正是贸易路线组建和开拓时期,正是需要人手和资源的时候。

    美洲战争虽然结束的比较早,但大明朝廷对美洲的移民运力需求几乎没有上限。

    目前的计划是逐步提高到每年一千万人次!

    再加上往非洲的运力,至少要完全抹平大明的人口增长率,让大明本土人口尽量保持在六亿以下。

    提高运力的同时,在美洲和非洲的建设力量也要同步提升。

    不然把人送过去了,在美洲和非洲没有地方安置,送去自生自灭可不行,那以后组织移民就不好搞了。

    大明朝廷官方的对外移民,始终保持着相对较好的信誉。

    航线上安全,到了地方有安置之处,有临时的住所和劳动工具,控制移民死亡率,保障开荒的收益率。

    进而让平民百姓普遍相信,跟着朝廷出海没有什么风险。

    虽然早期受点苦,但只要熬过那几年,都能获得至少一百亩土地庄园,在本土百姓看来,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一直招募移民,一直有移民愿意走。

    最近这十几年来,大明本土人口稠密的地方,百姓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家庭。

    都会在第二个或者第三个孩子成年的时候做好准备,先在老家找个知根知底的对象结婚,然后跟着朝廷去海外拓荒。

    大明的民间商人,也通过朝廷的报纸和广播得到了通知,年后就不准前往印度贸易了。

    但已经跑熟的航线,商人是不愿意轻易更换的,所以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想要过去印度试试看。

    总觉得印度那么长的海岸线,总有朝廷监控不到的地方。

    况且本来就有搞走私的,更是觉得朝廷禁止对印度贸易,那走私的风险虽然会提升,但利润也肯定会更高。

    所以终究还是有一批民间商船往印度这边凑。

    到了二月中旬的时候,执行海上封锁的海军巡逻船队,就开始跟走私商船在海上捉迷藏了。

    不断地有商船被赶回去,也偶尔会有头铁的走私船被直接击沉。

    抵达印度本土的商船数量降低到了极限。

    (本章完)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