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三章 “李策凌是要薨了吗?”
    拿破仑抵达之后,除了顺国之外的所有大明藩国君主,已经全部抵达顺天府了。

    这件事情作为一则消息,很快就在藩国君主中传开了。

    最终的期限还没到,顺天府的藩国君主们在日常娱乐消遣的同时,也都在猜测这个大明顺王李策凌到底会不会来。

    同时大家也都在讨论,如果李策凌真的不来了,大明皇帝会怎么做,会不会马上去灭了李策凌。

    以至于有人已经私下里开了盘子,众多藩国君主和随行人员已经开始下注了。

    拿破仑听着这些消息,也终于确认皇帝为什么要问自己那些问题了,怎么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征服俄国。

    大明的下一场战争,要同时解决俄国、顺国、奥斯曼三国。

    大明本土主力可能会用来对付顺国,俄国和奥斯曼应该就会交给自己这些藩国了。

    这场战争结束,大明将真正统一天下,全世界的整个天下。

    虽然肯定还剩余几个零散的国家,但是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选择加入大明或者被全世界孤立。

    拿破仑满怀着感慨,继续体验世界之都的生活,天工十六年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到了十二月初的时候,顺国的使团来了。

    不过李策凌本人没有来顺天府,而是安排了一个所谓的“国相”过来。

    李策凌的国相到了大明鸿胪寺,向鸿胪寺的官员声称,顺王李策凌年老,体弱多病,没有办法远行。

    如果是一般的藩国,如果是普通的事务,鸿胪寺自己就处理了。

    但是顺国情况特殊,这次朝拜也是皇帝特别要求的,特别点名要所有藩国君主都来的。

    鸿胪寺据实向皇帝上报了顺国的情况。

    朱简烜看完没有多少意外,也没有亲自接见顺国的这个国相,对方多半只是个弃子。

    朱简烜安排了大学士汪廷珍代表自己去向顺国国相传话。

    在鸿胪寺的大堂上,汪廷珍站在中间侧面的位置,表情严肃的对顺国国相说

    “李策凌是快要薨了吗?这一年的时间都没有养好身体?要不要大明安排医生去给他看看?”

    顺国国相低眉顺眼的拱手说

    “回大人,顺王殿下主要是年老,往日旧疾积累并发,非药石可医了。”

    汪廷珍继续说

    “圣上特命所有藩国君主入京朝拜,若顺王李策凌本人时日无多,也应当派遣子嗣代替其前来朝拜君上。

    “李策凌本人不至,又不遣子嗣代劳,这是怠慢皇命,有大不敬之嫌。”

    大不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对待皇帝的物品、命令、使者不够尊重,不够重视,在皇帝直接使用的东西上搞出了纰漏。

    顺国相听到这个指控就直接跪下了

    “大人明鉴,顺王殿下绝无此意,只是路途实在遥远,顺王本人您老体衰,也需要子嗣在身边照看。”

    汪廷珍知道对方就是胡扯,也就不跟他继续废话了。

    汪廷珍这次主动转向堂上,向着皇帝的方向虚空拱手行礼,然后再次转向顺国国相说

    “圣上口谕,着顺王李策凌及所有子嗣,于天工十七年六月一日前抵京朝拜。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火化了要见灰。

    “自即日起,直至李策凌抵京之时,断绝顺国的封贡往来。

    “天下所有官民商贩,一律不得与顺国有任何贸易往来,否则以欺君谋反论处。”

    顺国相在来大明本土之前,就对大明皇帝的愤怒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但没想到大明皇帝最终给的命令是这样的。

    没有直接宣战,而是先拿起了非常传统的方案——“断贡”

    这会让顺国非常难受。

    以至于李策凌可能都要再次认真考虑,到底要不要真的彻底与大明为敌了。

    顺国一直是大明名义上的藩属国,与大明的贸易没有真正断绝过。

    大明的手工业全面发展,在朱简烜引导下开始全面工业化的时间,正是顺国真正全面征服印度的时间。

    顺国摧毁印度的基层统治体系的时候,印度原本颇为发达的手工业体系也被同时摧毁了。

    顺国按照神洲的方式重建了印度的统治体系,但却没有重建手工业体系。

    因为大明的廉价工业品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了市场。

    顺国当时还没有贸易保护的概念。

    大明出口的钢铁材料和制品,质量远远超过了铁匠手工锻打出来的,关键是价格还要更低。

    所以顺国征服印度期间,为了更快的获得更多的武器,直接用了大明来的钢铁。

    在古典时代颇为强悍的印度钢铁手工业直接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只要大明工业化涉及到的产业,印度地区对应的手工业都基本消失了。

    印度本地普通人几乎变成了纯粹的农民,单纯的以耕种粮食和经济作物为生。

    生活所需的其他产品,高度依赖于大明的输出。

    李策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意识到如果自己与大明翻脸,那自己在印度的统治都会出大问题。

    所以李策凌前些年就已经开始尝试学习大明搞工业化了。

    准备偷师大明,研制蒸汽机,搞明式的大型钢铁厂、纺织厂、面粉厂、军工厂。

    但是李策凌很快就发现,单纯依靠印度的工匠,复现不了大明的工厂。

    就算是直接挖大明的工匠,也建不成大明的工厂。

    也许只有大明手把手的教导,直接拿出大明的工业机器,为印度建立一整个工业体系才行。

    但大明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现在只出口工业产成品,却严禁出口机器。

    历史上的英国人,在本土工业化的早期也是这样做的。

    英国当时完全垄断了往复式通用蒸汽机的技术,当时走私蒸汽机最高可以判处死刑。

    等到英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关键是欧洲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开始,大家都有了蒸汽机之后,才开始放开出口限制。

    资本主义世界随后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欧美的多个工业国家,大量的民间私营厂商充分竞争,当时只要有足够的利润,任何产品都可以出售。

    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当时最顶级战列舰都可以直接出售。

    客户只要能拿的出钱,欧洲的造船厂可以直接定制主力军,可以造的比他们本国海军用的军舰还要好。

    相当于任何国家都可以向美国订购福特级航母,还可以根据喜好搞定制设计。

    就是在那个时代,导师们做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资本家为了利润能够出卖绞死他们的绞索”。

    那个时代也是后发国家借助外部力量完成工业化的最佳时机。

    历史上的清国和日本就是那个时候上的车,他们当时都直接买到了钢铁、枪炮、战舰生产线。

    到了二十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时候,资本家的经营策略再次发生了变化。

    开始构建专利壁垒排斥竞争对手,并购垄断市场之后攫取超额利润。

    现在朱简烜领导的大明,可能会直接跳过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从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直接跳到帝国主义时代。

    贸易制裁的手段都直接拿出来了。

    朱简烜根本就不给其他后发国家通过自由市场完成工业化的机会。

    想搞工业化只能跟着大明走,配合大明的需求去搞,比如波兰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入门的机会。

    口服心不服的顺国显然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顺国的所谓国相知道这件事情非常严重,所以下意识的想要继续辩解一下。

    但是汪廷珍已经不给他这个机会了,直接让人把顺国相赶了出去,并让鸿胪寺安排人送他尽快离开。

    天工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朱简烜在旧皇城的奉天殿举行朝会。

    在传统的神洲文化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节气,曾经长期作为一年的起始点,按例要举行大朝会。

    今年除了本来就有的宗室亲王、郡王、勋贵,内阁大学士、枢密使、各部侍郎,又加上了藩国君主,一起到场参加。

    朱简烜换上了最正式的皇帝冕服升座,现场所有人一起向皇帝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

    十二月二十四日,朱简烜正式迁入新皇城居住。

    脱离旧皇城的木质建筑群,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子,火灾隐患直接下降一个数量级,朱简烜也是真的满足和高兴。

    朱简烜穿上皇帝的常服,在新皇城的正殿大宫殿升座,再次接受大明高层的朝拜,算是庆乔迁之喜。

    礼毕,朱简烜宣布在大殿赐宴,算是让大家跟着一起吃搬家后的第一顿饭。

    这种大朝会一个月搞了两次,后面一个月还有两次,朝廷的礼仪官员在这个冬天会特别的忙碌。

    宴会结束之后,朱简烜就下旨给普通官员放假了,大明朝廷正式停摆。

    朱简烜也去了环境更舒适的新皇城西宫休息。

    朱简烜放出去实训的四个儿子,按照普通官员的标准放假后,马上各自乘车往京师赶。

    十二月二十八日,四个皇子全部回到顺天府,一起进宫向皇帝老爹报告。

    朱简烜背着手站在他们面前,首先打量了他们的形象。

    四个人都比去年的时候更加粗糙了一些,特别是老大朱靖坤变得黝黑而且粗壮。

    四个人的精神状态不太一样,有两个人看上去颇为疲惫,老大和老三的精神状态似乎比当初更好了。

    可以看出他们对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朱简烜观察完了四个孩子的大致情况,然后才似乎非常随意的问他们

    “在地方上干了一年了,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四个人对望了一眼,还是老大最先开口

    “禀父皇,儿臣觉得,地方上的事情乍看上去简单,实际了解之后就又觉得牵扯众多,似乎异常的复杂。

    “无论什么事情,都会牵扯到多个村民,都会影响到到底原有官员的职责。

    “但是真正想通了之后,就能发现本质上也不复杂。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分配问题,底层普通百姓想要获得利益非常有限,他们其实非常容易满足。

    “只要朝廷能让百姓都得到好处,什么事情都好办。

    “朝廷只要持续不断地开荒和建设,就能给百姓们创造更多的利益。”

    朱简烜听了之后没有直接评价,而是继续问其他人的想法。

    这次是老三开口了

    “父皇,我觉得这基层事务的关键是基层的官员……

    “朝廷在县衙一下,在坊、市、厂、乡、镇设置的基层衙门,与更多的基层百姓长期直接接触。

    “他们在百姓中的形象就是朝廷的形象。

    “但是在儿臣看来,这些基层衙门的人员们,绝大部分都有很大的问题。

    “要么心高气傲,自以为受到了打压,所以郁郁不得志。

    “要么不干实事,挖空了心思往上钻营。

    “要么是就是在混日子,对自己的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兴趣。

    “几乎没有官吏愿意主动为百姓解决事情。

    “可能是因为,这些官员还没有适应变化,接受不了类似以往吏员、书办、典吏的身份。

    “所以儿臣觉得,基层的衙门组建不能着急,可以稍微放缓一下。”

    朱简烜听罢也没有直接回应,继续问其他人。

    另外两个皇子也各自阐述了自己在地方上的感悟。

    朱简烜全部听完之后,才开始评价他们的感想

    “首先是老大,你实训的地方是东北的逆流闸对吧?”

    朱靖坤马上点头

    “是的父皇。”

    朱简烜顺着他的回答提醒

    “东北内陆地区的移民,基本都是从外地迁过去的。

    “都是本来已经几乎没有土地,应该说是完全一无所有的百姓,以军屯卫所的形式集体安置过去的。

    “他们是从一无所有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能够吃饱穿暖还能休闲娱乐了,自然容易满足。

    “再加上这个集中迁徙的过程中,完全打乱了原有的村镇宗族体系。

    “到了东北之后,他们之间都是陌生人。

    “当地官员面对的都是单个孤立家庭,而不是一个村子同族的几百个人。

    “所以军屯卫所的移民是相对容易管理的。

    “军屯卫所的早期军官,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比较高,因为军屯卫毕竟是正二品的机构。

    “而地方基层上新建的坊市厂乡镇不过是正八品的机构。

    “特别是乡镇地区,一个村子几乎都是一家人,村里面出了什么事情,他们往往愿意自己解决,而不希望找官府。

    “官府想要安排什么事情,都要同时跟他们几百个人一起协商。

    “这个工作难度就大了。

    “所以老三的感受与老大相差甚远,一个觉得地方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一个觉得基层机构没有什么用处。

    “你们两个的感受都是不全面的。

    “等你们在地方上适应了环境,下一阶段我会让你们几个交换历练地区。

    “老大你去中原的熟地,老三去边境的新开垦地区。

    “老二去内陆地区,老四去沿海地区。

    “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和历练,熟悉不同地方的基层的事务特征。”

    几个皇子听着老爹的教训都有点茫然。

    这等于是没有直接评价他们此前感悟的对错,只是提前提醒了他们后续继续历练的方案。

    交换地区历练的安排真的让人无话可说。

    自己在一个地方辛苦两年,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地方的社火环境,马上就要去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重新开始。

    换地方的速度比普通官员还要快。

    如果有的选择的话,他们当然不想这么干。

    但老爹的安排也非常有道理,他们都是奔着皇位继承人去的,皇帝是想要治理整个天下的。

    他们的眼光当然不能局限在一个地方,那样理论上没资格当皇帝。

    只不过,以往的皇帝,别说到不同地方历练了,可能连宫门都没怎么出过,不也当皇帝了吗……

    但是抱怨只能放在心中,表面上都是老老实实的躬身领命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