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二章 顺国的出路
    李策凌心情烦躁的离开校场,回到自己日常办公的宫殿,把自己最信任的几个大臣都叫过来开会。

    出身神洲的明清顺三国,在朱简烜插手大明政治之前,顺国是整体组织活力最高的一个。

    本来就是最晚建立自己的组织机构的,又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乃至战争状态之中。

    过去的一百多年之中,从西安到顺天府,再从中原到草原,与蒙古人斗争和合作了几十年,又从西域进入了印度。

    随时都在准备战争,或者正在参与各种战争,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应对周围的各种意外土法情况。

    组织机构长期高强度运转,一直没有机会稳定下来,进入逐步腐朽堕落的阶段。

    顺国原有军队战斗力和组织机构火力衰退速度都是最慢的。

    过去的十几年间,大明在北伐灭清、开发非洲、夺取美洲、参加欧洲战争的时候,顺国也没有闲着。

    趁着欧洲乱局在乌拉尔地区夺了一块土地,而后就开始全力征服印度地区的土邦。

    如果不与朱简烜对比,顺国的李策凌也可以算是一代英主了。

    印度本土的原有土邦酋首们,要么在顺国大军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彻底的无条件投降,变成没有实权的贵族到德里生活。

    要么就是被在负隅顽抗的过程中,被完成土地改革的新军队彻底消灭。

    消灭这些土邦君主和贵族之后,顺国就在新的控制区继续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制度改革。

    废除印度原有的整个旧贵族体系,将原有的土地大部分均分给当地的农民,少部分划归顺国新贵族所有。

    李策凌和前代的顺国皇帝,最初参考神洲的传统将所有国民分成了士、农、工、商四民。

    所有神洲本土人,包括顺国的汉人和蒙古人,全部都属于士族。

    印度本地人全部属于农、工、商三种。

    本来,在印度传统的社会现实影响下,顺国设置的四民会自然而然形成四个等级。

    印度人肯定会将其与原有的种姓制度相对应起来。

    但是最近这些年,大明工商业大发展的事实对周围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朱简烜本人定年号为天工,将重视工商业的态度变成了国策,直接影响了顺国君臣。

    顺国皇帝李策凌也参考大明的情况,逐步提高了印度工商业群体的地位。

    将农、工、商三民列为平等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平民”。

    但士族仍然保留地位,凌驾于平民之上。

    以后世的观念看,顺国并没有完全废除印度的种姓制度,但是也大幅度精简了种姓制度。

    人的社会地位划分从五个层级变成了两个。

    最关键的变化是普通农民分到了土地,所有平民都可以被征召为士兵了,从军不再是刹帝利的贵族特权了。

    相比印度原有的社会层级制度,这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

    李策凌坐在宝座上,看着臣子们到齐了一起进来,看着他们一起向着自己行礼问好。

    李策凌等他们行礼完毕,才让内侍搬了椅子给他们坐下,然后直接开口询问

    “按照最近这几个月的情报,明国接受了拿破仑的请降,以非常保守的姿态结束了欧洲的战争。

    “关键是没有继续参与俄国与奥斯曼之间刚刚爆发的战争,开始在欧洲封藩建国。

    “诸位爱卿都来说说,明国君臣现在打的什么主意。

    “他们是真的熄了继续开疆拓土之心,准备彻底安顿下来开始休养生息。

    “还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志不在欧洲,实际上另有所谋呢?”

    几个臣子互相对望一眼,没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开口。

    这种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皇帝老子显然有特殊的目的,还是尽量不要马上参合进去。

    李策凌看他们都不说话,就直接点了六十五岁的渥巴锡的名字

    “卿以为如何?”

    渥巴锡是准噶尔系的贵族集团的代表。

    现在的是顺国最初的大顺起义军和蒙古部落联盟组成的联合帝国。

    顺国的蒙古部落以准噶尔部为主,顺国皇帝祖上也和准噶尔部联姻过,现在的李策凌就有准噶尔血统。

    虽然联姻了,但双方的社会组织方式相差甚远,双方终究是联盟合作关系。

    顺国范围内的蒙古各部落的独立性一直很高。

    最近这些年,大顺朝廷成功入关了印度,汉人为主的朝廷开始在印度搞土地改革,显然已经准备在印度正式扎根了。

    印度土地富饶,人力资源充沛,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适合建立传统的神州朝廷。

    农业帝国的生产效率远超游牧组织。

    大顺的汉人贵族和军官一旦在印度扎根,就慢慢开始觉得北方的草原就是累赘了,与蒙古人的关系也就开始疏远了。

    但是与此同时,大明已经把铁路修到了哈密,已经贴着顺国北疆的边沿了。

    顺国的北方边疆属于蒙古人。

    有了铁路这种交通工具,大明与蒙古人之间的贸易活动迅速增加。

    蒙古人直接跟大明人贸易,通过草原特产能换到的东西,比跟顺国朝廷从印度榨取的东西精致多了。

    民间的走私活动,半官方的渗透行动,在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地方不断滋长。

    顺国朝廷不希望与大明过多的往来,希望北方的蒙古人依赖印度本土的物资供应,而不是直接从大明那边换。

    所以说顺国朝廷这几年一直在想办法,想要限制与大明的贸易和走私活动。

    这导致蒙古人与顺国朝廷更加离心离德。

    李策凌讨论这种敏感问题,直接没有找普通的蒙古人来,但是身份特殊的渥巴锡叫上了。

    渥巴锡虽然也算是准噶尔蒙古人,但是他不是中亚和西域的本土蒙古人,而是带着族人从俄国跳槽过来的。

    所以渥巴锡在顺国的蒙古人群体中比较孤立。

    关键是渥巴锡的部署和同族,大多都集中在顺国西北部,在与俄国交接的地方,而不是东方的大明旁边。

    渥巴锡跟大明没有什么直接利益纠葛,可以在这种问题上发表相对客观的意见。

    渥巴锡听到点名,认真斟酌了一下语言

    “禀陛下,臣觉得明国皇帝好大喜功,应该不会就这么彻底停下来。

    “他们现在停止战争,很可能只是短暂的休整,甚至很可能是要再次升级作战武器了。

    “明国皇帝在过去三十多年间,就这样组织了两**规模战争。

    “第一轮有三场战争,分别是灭阿曼同时征服北非,北伐灭清顺便征服朝鲜,最后是彻底收服日本。

    “第二轮也有三场战争,分别是迫使葡萄牙屈服,夺取西班牙的殖民地,插手欧洲大陆战争。

    “两轮战争之中,每一场单独战争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第一轮的三场战争都只打了一年。

    “但是在开始战争之前,他们的准备周期其实很长,他们要更新他们的武器装备。

    “基于此前的经验,臣觉得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明国朝廷和军队休整准备完成后,肯定会开始新一轮的战争。

    “目标也许是奥斯曼,也许是俄国,又或者是我们大顺……”

    李策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的明显,但是渥巴锡似乎却故意没有完全回应李策凌的意图。

    李策凌表情没有什么变化,顺着渥巴锡的话直接挑明了目的

    “那如果大明接下来以大顺为目标,我们现在开始应该怎么准备防范呢?”

    渥巴锡稍微迟疑了几秒钟

    “按照臣的了解,明国皇帝虽然好大喜功,但是却又非常的谨慎,非常的惧怕伤亡。

    “为此他不但下大力气革新武器,还孜孜不倦的招募仆从军。

    “在战争开始之后,他又追求速战速决。

    “不愿意主动进攻法国,不愿意跟拿破仑打全面战争,而是用谈判和招募藩国结束了战争。

    “基于这种分析,臣认为我们只让明国皇帝感到棘手,没有办法用较低的伤亡和消耗打败我们,那他们就可能会放弃战争。

    “参考大明的经验,组织军屯卫所,组织大规模的民兵,发动所有分了土地的平民参战。

    “只要能让明国主力军疲于应付,我们就能有机会成功了。”

    渥巴锡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但李策凌听完就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按照欧洲的情报,拿破仑做了跟我们类似的事情,将征服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当地农民。

    “但明**队抵达的时候,得到土地的农民却并没有抵抗。

    “明国宣布保护他们已经分到的土地,还把拿破仑分给法**官的土地也拿出来,继续分给当地的所有平民。

    “结果德意志地区的平民迅速倒戈,成了现有的大明体系的一部分。

    “我们能够发动这些平民,跟随我们一起对抗印度本地的贵族,就是因为我们给他们分了土地。

    “印度本地的邦国贵族不可能放弃土地。

    “但是明国不在乎这里的土地,可以和我们做一样的事情。

    “无论是我们统治他们,还是明国直接统治他们,他们得到的利益不会变少。

    “如果大明军队打败我们的军队,将我们的军官贵族的土地也分给平民,平民就能从大明得到更多土地。

    “这种情况下,那些平民为什么还要为我们而战?”

    渥巴锡张了张嘴,心中有一个想法想要说,但是靠在自己的身份,最终忍住了这个冲动

    “这……臣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了,请陛下恕臣愚钝。”

    李策凌也没有追问,而是看向现场的其他人

    “诸位可有解法?”

    几个大臣嘀咕了一会儿,一个四十多岁的汉族军官站起来说

    “陛下,分田改革能发挥力量,但却无法抵挡支持相同制度的更强大的敌人,那我们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就和明国一样给功臣封藩建国,让他们在各地直接抵抗明国的军队。”

    李策凌还没有表态,旁边的另一个大臣就开口了

    “藩国一样会倒戈,他们可以直接成为明国的藩镇,为什么还要当我们大顺的藩镇?”

    李策凌听得忍不住直皱眉,好不容易完成对地方的掌控,现在却要再放出去,可能真的太难收了。

    幸好这种思路也没有什么用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官员开口

    “老臣以为,可以兼而有之……

    “继续保持当前的土地改革方案,同时将作为明朝藩国的身份由虚落实。

    “让咱们真正成为明国的藩属国……”

    李策凌听到后面就更加忍不住皱眉了

    “你的意思是要不战而降吗?”

    老官员马上解释

    “这不是投降,这只是执行太祖皇帝的承诺,我们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明国的册封了。

    “现在姿势将这份要求正常执行,将我们与大明的关系变成正常的……”

    李策凌打断了老官员的继续解释

    “先不讨论这个问题的细节了,先讨论正题要怎么解决。

    “你们难道认为,明朝会什么要求都不管,单纯的允许我们现在整体成为藩国吗?

    “如果他们要将我们拆分开来,变成几个省的呢?

    “就算是我们现在开始将藩国落实,那大明就一定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吗?

    “会不会找个理由来‘平叛’?”

    几个臣子都是沉默不语,因为李策凌说的都是现实。

    实际上的藩国,那可是实际上的臣子,不再是独立的君主,无法再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

    关键是以往顺国实际上搞过区别对待,留下了大量内帝外王的证据。

    大明对顺国不爽,随时可以拿这些证据说事。

    现场沉默了许久,没有人能解决这样的麻烦,现在的局势太过恶劣了。

    这时候渥巴锡再次开口了

    “陛下,是否需要臣跑一趟俄国,跟俄国的君主联络一下,邀请他们合作对抗明国。

    “面对明国这个恐怖的敌人,我们与俄国以往的矛盾其实都不足为虑了,我们实际上变成了唇齿相依的盟友。

    “明国如果灭掉了大顺,那俄国就是下一个目标,反之也是一样。

    “甚至我们应该调停俄国与奥斯曼的关系,建立一个大顺、俄国、奥斯曼三国的同盟,针对明国的互助同盟。”

    渥巴锡一家曾经同时混迹于俄国王宫和奥斯曼宫廷之中,在两边都有一些熟人,也确实适合做调停人。

    李策凌觉得渥巴锡的方案没问题,但采用这个方案就意味着要继续抵抗,不考虑与明国合作了。

    李策凌思量许久,最终还是不敢轻易决定,只能尝试两边混

    “你单独去一趟,不要以朝廷的名义大张旗鼓的去,你就以拜访旧友的名义去,探探俄国的口风。

    “另外鸿胪寺派人,去拜访大明的鸿胪寺人员,探探大明对我们的态度和口风。”

    rg。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