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一十四章 伐赵必先破魏,韩非与李斯之争!太后还权于政!
    第二百一十四章 伐赵必先破魏,韩非与李斯之争!太后还权于政!

    翌日朝会。

    今日的朝会氛围格外压抑。

    秦国这些年来的发展日以迅速,国力在七国中可谓是首屈一指。

    现在南阳百姓宁愿依附赵国也不入秦,着实让人大动肝火~。

    嬴政扫视着低声-议论的朝臣们。

    严肃的目光在众人身上巡视了一圈,最后落在内阁首辅昌平君-身上。

    “昌平君,此事你们内阁有何建议?”

    内阁现在就是一个秘书群体。

    有事情他们拟定章程,商量策略。

    然后交由君主决策。

    只不过现在秦国掌权的是太后,而非君王。

    昌平君听到嬴政点他的名,也不敢犹豫。

    抬手朗声回答:“禀太后,王上,我等以为,该战!”

    嬴政眸光微不可察的闪动了一下。

    他就喜欢听这话。

    垂帘听政的赵姬似乎对战与不战都没有意见。

    凤眸微合地靠在那里闭目养神,也不知道她睡着了没有。

    嬴政微微点头。

    见状,昌平君又道:“不过在与赵国开战之前,有件事我们不得不考虑。”

    “哦?”

    嬴政来了兴趣:“说说。”

    昌平君侧目看向位置比较靠后的李斯,用眼神示意了他一下。

    这个问题是李斯提出来的。

    昌平君也觉得很有道理。

    本来应该由他这首辅来说。

    但李斯是国师培养的人,他也不好抢他风头的。

    第5章(35)

    李斯收到昌平君的示意,举起玉板道:“回太后,王上,臣以为,在讨伐赵国之前,应该先攻韩。”

    他铿锵有力的话音刚落下,朝堂中便响起一阵嘈杂的议论声。

    嬴政古井无波的看着提议的李斯。

    任由那些议论的声音响动着。

    人群中的韩非闻言脸色大变。

    韩国是他的家乡。

    虽然韩王如此对他,但他内心还是不想韩国那些百姓遭受战火。

    纱帘后的赵姬终于睁开眼睛。

    目光透过纱帘,想看看是谁说的这句话。

    赵国兵力不弱,要讨伐赵国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

    要真开战,应该举力讨伐才对,哪有精力再去打韩国?

    若是短时间攻不下韩国,对秦国的兵力财力都是一种削弱。

    到时候要想打赢赵国就更难了。

    嬴政却与她有着不同的想法。

    看向李斯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欣赏。

    缓缓问道:“你就是李斯?”

    李默在自己面前提过这个人,因此自己上次才会把出使韩国的事情交给他。

    而李斯的表现也让他极为满意。

    现在他说的这个话,也和昨天与李默讨论的问题不谋而合。

    听到嬴政报出自己的名字,李斯内心顿时生出激动。

    “是下官。”

    嬴政点了点头:“你说说,伐赵为何要先攻韩?”

    李斯有条不紊道:“第一,韩国就在我秦国东侧,是我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他们守着函谷关就如同一块阻挡在我秦国门口的大石。”

    嬴政露出认可之色。

    李斯的这个比喻很恰当。

    “第二,韩国与赵国相连,若是我们攻打赵国,韩国必定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极有可能与赵国联合。”

    “皆是我秦国将左右受敌。”

    “因此臣提议,伐赵必先灭韩。”

    文武百官交头接耳地讨论着李斯的这个提议。

    从长远的战略意义上说,这个提议非常中肯,切实扼要。

    “太后,王上,在下觉得不妥。”

    可在这时,却有一道不同的声音响起。

    众人都朝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说这话的,正是客卿韩非。

    众人的表情顿时变得精彩起来。

    韩非是韩国人,他自然是不想秦国灭他家园。

    嬴政如炬的目光朝韩非看去。

    对于韩非此人,嬴政也是极为满意。

    特别是他提出的术法,极为契合秦国目前的国情。

    “为何不妥?”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寡人觉得李斯说的挺好的。

    韩非在众人审视的目光下走出坐席。

    来到大殿中间道:“王上,太后,韩国不仅与赵国相连,与秦国也是相接。”

    “秦韩三十余年未曾发生战事,早已将秦国视为自家人。”

    “韩国在秦国前,对外,可以如屏障般庇护秦国。”

    “对内,亦能如坐席般供秦国使用。”

    “秦国若是伐赵,完全可以从韩国借道而过,甚至韩国也可以为秦国提供粮草。”

    “这样一来还能节省秦国运输粮草的路程和时间。”

    “无论怎么看,留韩总比灭韩要划算。”

    这番话说完,大殿中的议论声再起。

    风向倒得很快。

    刚才还觉得李斯说得有理的那人现在又觉得韩非说得有道理了。

    嬴政沉吟不语。

    深沉的目光让韩非心里直犯嘀咕。

    嬴政未有回应,李斯却出言反驳道:“此言差矣。”

    他也从坐席上站起来,走到大殿中间。

    他看了非一眼,目光颇为复杂。

    “若是韩国与秦国真如你所说的亲近,南阳百姓又岂会依附赵国?”

    韩非不慌不忙道:“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韩国之心。”

    李斯摇头:“即使是个例,秦国也不能以此为赌注。”

    “万一真依你所说的,秦军从韩国借道,若是韩王联合赵国对我秦**队发难,到时候便是腹背受敌。”

    众人纷纷点头。

    觉得李斯这话言之有理。

    风向一下子又倒向了他这边。

    李斯接着说道:“况且,师弟你是否能代表韩王的意愿?”

    韩非怔住了!

    说到底,他刚才说的不过只是他自己的臆想罢了。

    他不希望秦国攻韩,不想坐视韩国被灭。

    而李斯这话直接说到了大动脉上。

    他代表不了韩王!

    在来秦国之前,他就已经是自身难保的状态。

    韩非沉默下来,久久不语。

    神色失落地回到自己坐席上。

    待到朝会散去,他才一个人落寞的往外走。

    路上官员们都在对他指指点点,小声议论。

    第5章(43)

    韩非听了几耳朵,不外乎是在说他心中系着韩国。

    身在秦国心在韩之类的。

    韩非轻轻摇了摇头,心中叹息一声。

    正欲加快步伐离开,却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呼唤。

    “师弟,师弟。”

    原来是从大殿中追出来的李斯。

    韩非驻足回身。

    李斯几步便来到他身边。

    “师弟,我们一起走吧。”

    韩非挤出一道笑容,也没有拒绝。

    伸了伸手客气道:“师兄先请。”

    两人缓缓行走在平整的王宫大道上。

    一直快走到宫门前,韩非都没有说一句话。

    见四下同僚不多了,李斯方才开口问道:“师弟是否在怪为兄?”

    刚才在朝堂上,是他提出来伐赵先灭韩的提议。

    韩非正在走神,闻言微微怔了下。

    随后摇头轻笑道:“师兄深谋远虑,所提之事确实是需要考虑的。”

    “这是为秦国大业着想,又并非是针对我韩非,又何来怪罪一说。”

    “况且就算没有师兄的提议,秦王想必也能考虑到这一点。”

    “师兄不过是倡议直言罢了。”

    确实,朝中有真才实学的不是只有他韩非和李斯。

    有的人虽然没提,但心里却很清楚。

    要想全力伐赵,韩国的确是一个阻碍。

    甚至韩非自己也能想到这点。

    如果换一个角度,他不是韩国公子,而是秦国公子。

    恐怕他自己也会提出和李斯一样的建议。

    李斯闻言轻轻出了口气。

    感叹道:“是啊,我们这个王上虽然年轻,但却思深忧远。”

    一边走着,他一边看着韩非。

    “师弟,为兄知道你的顾虑,但为兄也不得不提醒你一句。”

    韩非脸色变得认真,停下脚步谦逊道:“还请师兄点拨。”

    李斯也停了下来,沉吟道:“伐赵一事已是势在必行,王上其意已决,秦国上下臣民一心。”

    “你要想保韩国无恙,寻常办法是行不通的。”

    “韩国若是不想遭受战火,唯有一计。”

    韩非连忙追问道:“何计?”

    “降!”

    “降?”

    李斯点了点头,语重心长道:“为兄知道你本性善良,你是不想看到你韩国百姓遭受战火,可对?”

    韩非默不作声地点着头。

    李斯继续说道:“你想变法,不外乎是想拯救韩国,拯救百姓。”

    “可韩国如今的情况你也清楚,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已经是无药可救。”

    “再这样下去,就算秦国不动手,也早晚会被其它国家吞并。”

    “如果韩国降了秦国,还能保下那片土地。”

    “你的法也还能造福那些百姓。”

    韩国的衰落不仅仅是在朝堂之上,根源在于韩王的昏庸无能。

    韩国一天不另换新主,就一天不会有起色。

    百姓就会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

    韩非想要改变的不是一个人,一座城。

    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和天下人。

    就如李斯所言,韩国已经无望。

    这么下去,被吞并只是早晚的事情。

    唯一不同的就是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吞并罢了。

    王宫书房之中,只有两个人在。

    一个是坐在书桌前的赵姬。

    另一个,便是在看着她忙碌的嬴政了。

    赵姬接过嬴政递来的折子,打开后看了一眼。

    大致浏览了一下上面的内容,然后翻到背面。

    背面已经写好了内阁的批示。

    赵姬看了几眼。

    玉手提起朱笔。

    左手拢住宽大的袍袖。

    露出那雪白纤细宛如嫩藕一般的手腕。

    手腕灵活的摆动了几下,在折子上批了个准字。

    然后拎起旁边的大印。

    · ·········求鲜花· ·········

    咚的一声在上面盖了个章。

    至此,说明内阁的批示通过了。

    折子上有这两样东西,发往其他部门之后才能生效。

    赵姬批完之后合起折子往旁边一丢。

    嬴政立马又递上来另一本。

    赵姬如法炮制。

    一会儿功夫下来,便将一堆折子都批完。

    刚放下笔,嬴政就给她递上一杯茶。

    真是既孝顺又懂事。

    赵姬眼底露出满意之色,接过茶杯。

    红润诱人的朱唇贴在白皙的瓷壁上,轻轻一抿。

    喝进一口茶的同时,也在杯壁上留下一道小巧的口红印。

    喝完茶,赵姬舒展了一下身子。

    慵懒地伸着懒腰,丰满的身材曲线动人。

    沉甸甸的硕果被凤袍吊着往上提了提。

    规模着实令人惊叹。

    真想让人动手丈量一番。

    可这诱人的一幕却无人有幸欣赏。

    嬴政忙着整理赵姬扔得乱七八糟的折子。

    这是他老娘,怎么可能乱看!

    旁边的那些内侍就更不用说了,规规矩矩地站着连头都不敢抬。

    等他收拾完,赵姬也伸完了懒腰。

    便关心道:“母后辛苦了。”

    赵姬摆了摆手,风轻云淡道:“有什么好辛苦的,就写几个字盖几个章而已。”

    确实,如果是之前的话,一份折子还得揣摩好久。

    第5章(36)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只需要看看折子的内容,再看看内阁写在背面的意见就行。

    行就盖章,不行就驳回去。

    “是啊,国师的这内阁制度的确是行之有效。”

    . ....... ...

    赵姬随后认同道:“确实不错,国师还真是足智多谋。”

    可是这话刚出口,她就后悔了。

    本宫为什么要夸他?

    接着她脸色一垮,板着脸哼了一声。

    “都是些旁门左道的东西,耍耍小聪明罢了。”

    嬴政:“......嗯!母后说得对!”

    和她顶嘴是自讨苦吃!

    反正又不是骂寡人。

    国师也不在这里。

    你骂就骂吧。

    一旁的宫女见赵姬处理完政务,便上前准备将她那个太后印章收进盒子里带回去。

    可是赵姬在看了一眼后,却出声阻止了她。

    “先放着吧。”

    “喏。”

    宫女不敢违背,又退回了原来的位置。

    赵姬看了看那几摞被嬴政码放得整整齐齐的奏章。

    突然开口问道:“那个李斯今日的提言,你觉得如何?”

    她指的,是伐赵先破韩的事情。

    嬴政不假思索道:“势在必行。”

    赵姬轻轻点着头。

    从今天在朝会上嬴政的表现不难看出,李斯的提议并没有让他意外。

    甚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他也提倡要先灭了韩国。

    赵姬起初觉得不妥。

    但是后来李斯将前因后果都说了一边,她细细斟酌一番后又觉得言之有理。

    如果不能先把韩国拿下,那伐赵一事便很难取得有效成果。

    这次可不是为了一隅之地去的,而是要灭了整个赵国。

    有韩国夹在中间,出征的大军的确很难得到保障。

    韩国有异心,便能断其后路,合围打击。

    赵姬嘴角微微动了一下,露出一道嬴政看不懂的笑容。

    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心里却在感慨。

    相比起来,自己的目光和谋略的确是要欠缺一些。

    嬴政虽然不是她亲生的,但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视如己出。

    承认不如自己的儿子,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赵姬沉默了半晌,才轻叹一声,缓缓道:“以后,这印章便放在你这里吧。”

    嬴政猛地抬起头来。

    目光灼灼地看着她。

    眼底闪动着诧异的光芒。

    秦国现在所有的权柄都在这枚太后印章上。

    放在他这里,那就说明今后自己可以做出任何决断,而不用再请示太后。

    这是在还权于他!

    饶是嬴政一时之间也被赵姬这一出给弄得措手不及。

    “母后......”

    赵姬摆了摆手。

    感慨道:“本宫想过了,你的确长大了。有远见,有见地。”

    “本宫要是再一直束缚着你,反而会让你对母后越来越不满。”

    嬴政脸色一红,赶紧说道:“孩儿不敢。”

    赵姬轻轻笑了笑。

    美艳的笑容却显得有几分凄凉。

    “有什么不敢的,跟着你那国师有样学样,好好的一部论语,硬是让你们给辨成了抡语。”

    “你当母后不知道是吗?”

    “那小圣贤庄的荀夫子若是知道了,定会被你们气得七窍生烟。”

    嬴政尴尬地轻咳了一声。

    捏了捏手道:“荀夫子他.......也是认可的。”

    赵姬愣了一下。

    嬴政解释道:“当初在韩国的时候,国师便以抡语辨赢了荀夫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