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诡三国》正文 第3769章 师直为壮,曲为老
    秋日的伊阙与太谷,似乎也有些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显得枯黄灰黑。

    尤其是伊阙关,两山对立,陡峭如削,灰褐色的岩石上似乎还残留着之前张辽在此地战斗的一些痕迹。

    曹操默然看了许久。

    就像是程昱一样,原本留守于雒阳的满宠,也似乎是耗费了一切,却依旧得了一个『空』。

    分兵埋伏,多点进攻,对内压制,严防死守,如此等等。

    每一步,似乎都没有错。

    可是为什么最后结果错了了?

    曹操思索着,他有一些想明白了,但是依旧还有一些没有答案。

    几株顽强的酸枣树扎根在石缝中,枯黄的枝叶在风中瑟瑟发抖,这让曹操想到了当年的『酸枣』,还有那张邈烹煮的『酸枣茶汤』……

    往事如烟。

    伊阙关上的青石板块,在风雨侵蚀之下,已经是斑驳不堪,而关墙上的旌旗,似乎也是如同关墙一样,褪色,污浊,只有偶尔掠过的狂风才能让它们短暂地舒展一下。

    没有号角长鸣,没有战鼓喧天,曹军默默的从伊阙关里面开出,汇合着从太谷关而来的另外一支偏军,向雒阳进发。

    金属与脚步摩擦地面。

    黄尘和飞沙奔向天空。

    沉闷的行进,混杂着嵩山山脉之中那些被惊起的鸦鸟嘶哑的啼叫,似乎宣告着一场绝望进军的开始。

    这些鸦鸟似乎是吃过人肉,所以根本不惧怕人类,在天空飞舞着。它们的啼叫声尖锐而凄厉,仿佛是在诅咒,也像是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血战哀悼。

    曹军的队伍从关隘中涌出,缓慢却执拗地向着前方的那片残破的平原漫卷而去。

    玄青色的铠甲在秋日的微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队伍行进时,甲片相互碰撞发出轻响,与脚步声、兵器与地面的摩擦声,以及军校士官短促的号令声,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沉闷而压抑的行军乐章。

    有的乐章是庆祝新生,有的乐章是哀悼死亡。

    而当下这个乐章么……

    不管曹操怎么听,都听不出什么喜悦的感觉来。

    风掠过河洛平原,带来的不仅是行进的尘土,也带来兵士身上铁锈、汗渍、血腥的气息。

    这种味道,曹操已经闻了很多年了。

    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这个味道。

    因为似乎在这个味道里面,充满了雄浑残暴的力量,可以荡平世间所有的一切!

    他年中的时候,习惯了这个味道。

    因为从起兵之后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这些兵卒,长期的军旅生活让他熟悉这一切。

    现在,他年老了……

    虽然曹操心中清楚,那铁锈味中夹杂着淡淡的血腥味,是之前小规模冲突残留下来的;那汗渍味中带着一种酸涩馊味,是兵士们身上劣质干粮浸了汗水发酵的气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曹操忽然会觉得这味道……

    并不好闻。

    曹军兵卒默默的往前,一队队的走过。

    他们的脸庞大多黧黑而疲惫,那是长期在外征战,风吹日晒留下的印记,不少人的脸上还带着未愈合的伤疤,有的结着暗红的血痂,有的则已经泛白,像是一道道丑陋的沟壑。

    曹操在他们眼神里看不到激昂,只有一种被驱策的麻木和深藏的惶惑。

    偶尔有人会偷偷抬眼望向曹操,眼神之中似乎闪过一些什么,但是很快又低下去,机械地跟着队伍前进。

    手中的长矛或许依旧锋利,矛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但旌旗却似乎不如往日鲜亮,原本应该是红色的旗面已经有些褪色,边缘甚至出现了不少破损的流苏,在萧瑟的秋风中显得有些沉重,甚至破旧。

    曹操看着他们,就像是看见了一面镜子。

    映照着曹操。

    这支军队,依旧保持着严整的阵列,前排士兵手持长盾,后排士兵紧握长矛,依旧令行禁止,但一种难以言喻的暮气,却如同无形的雾霭,笼罩在每一个方阵之上。

    他们行进得很有章法,左右两翼相互掩护,前后队伍衔接紧密,却少了那股气吞山河的锐气,更像是机械的,本能的,在执行一个指令。

    曹操的身影依旧挺拔,甲胄在稀薄的秋阳下反射着冷硬的光,甲胄上的鎏金纹饰虽然有些暗淡,但依旧能看出往日的华贵。

    一切宛如旧日,一切也不同于旧日。

    如果仔细查看,就会发现曹操在金冠之下的头发不仅是花白,而且有些稀疏。那曾经稳定的手,现在手背上的皮肤显得有些松垮。

    深邃的眼窝下是难以掩饰的倦怠,黑色的眼袋下垂着,如同两道阴影,却又透着一种偏执。

    他不再像官渡时那般挥斥方遒,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指挥若定,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勇气,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也不似登上丞相职位的那般意气风发,那时他率领大军,意图一统天下,满心都是志在必得的豪情。

    此刻的他,更像一头被逼到悬崖边的头狼,沉默地审视着战场,每一次调度都透着孤注一掷的谨慎与狠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操微微侧过头,对身旁的荀彧低声吩咐着什么。

    荀彧恭敬地听着,不时点头回应,脸上满是凝重。

    两个人的脸上,都没有胜利在握的轻松。

    不管是曹操还是荀彧,都知道山东的元气早已在这连年征战中耗得七七八八,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粮食短缺,身后的土地和世家再也输不起一场大败。

    此番兵出伊阙、太谷,与其说是进取,不如说是挣扎,是赌上最后本钱的奋力一搏,试图在这死局中,砸开一丝缝隙。

    前方,雒阳的轮廓在地平线上渐渐清晰。

    那座曾经象征着无上荣光的帝都,如今成为了一块鸡肋。

    在雒阳城外好不容易修建,恢复的一些设施,如今被烧被抢了,如今就像是被杀戮后吞噬的三牲,只剩摆放在祭坛下焦黑的骨架,在秋风中呜咽。

    好不容易重建的村庄集市,现在么,只剩下了满地的碎石瓦砾,残破木架。

    那些往日挤满了人,售卖货物的棚子,建起来经过了三四个月,现如今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坍塌得只剩下几根孤零零的立柱矗立在废墟中,像是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骠骑军的旗帜在雒阳城头飘扬。

    城墙之下,四周挖着深深的壕沟,沟里布满了尖刺。

    护城河边缘是加高的马墙。

    城头上的弩车,投石车,参差陈列。

    两军的斥候最先开始接敌。

    弓弩离弦的尖啸骤然划破天空。

    那尖啸声尖锐刺耳,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短促的呼喊声伴随着兵刃的碰撞声,然后很快就会浇灌出一朵,或是几朵鲜艳的红莲之花。

    小规模的碰撞在广阔的战场上爆发,

    曹军的前锋嘶吼着冲向骠骑军的斥候,手中的兵器挥舞着,试图压迫这些斥候,争夺战场的视线。

    骠骑军的斥候则是尽力游走抗衡,但是也难免会被曹军围堵追上。

    血花飞溅,有的溅在士兵的铠甲上,有的落在地上,染红了脚下的土地,很快又被踩踏进了泥土深层,成为这一片大地未来的养分。

    前锋斥候的战斗,进行得激烈而残酷。

    士兵们的惨叫声、兵器的碰撞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悲壮的战歌,但奇怪的是,却缺乏一场决战应有的那种沸腾的热度。

    仿佛厮杀的双方都明白,这并非高潮,而只是一个漫长悲剧的间章,正在按部就班地上演。

    曹军的士兵们虽然奋勇向前,但眼神中却始终带着一丝疲惫和绝望;骠骑军的士兵们虽然顽强抵抗,但动作间却透着一种从容不迫,仿佛早已掌控了战局。

    兵多的看不到希望,兵少的反而不觉得有什么绝望。

    曹操端坐在战马之上,风吹动他花白的鬓角。

    那鬓角的白发在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他知道,他的军队正一步步踏入骠骑军预设的战场,每一步都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他没有选择,他必须前进,必须进攻,必须用这最后的挣扎,去换取一个或许根本不存在的转机。

    ……

    ……

    和曹军的前进有些相似,却又有一些不同。

    赵云从北地带来的风,更凛冽,更狂野,卷着初雪的寒意和砂砾,从无垠的草原和戈壁呼啸而来。

    那风仿佛带着一股蛮荒的力量,吹在人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痛,让人忍不住缩紧脖子,裹紧衣物。风中还夹杂着初雪的气息,那是一种清新而冰冷的味道,混合着砂砾的粗糙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就在这片苍茫的背景下,一支庞大的骑军正沉默地向南移动。

    没有曹军那般沉重压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沉而富有节奏的马蹄声,如同无数面巨大的战鼓在遥远的地平线下擂动,震撼着大地。

    那马蹄声整齐而有力,每一声都仿佛敲在人的心上,让人感受到这支军队的强大力量。

    队伍的前方,一杆『赵』字大旗和骠骑军的三色战旗迎风怒展。

    经过了大半年的休整和准备,赵云在幽州的民政比较稳固之后,才开始挥兵南下。

    赵云银甲白袍,策马立于一处缓坡之上,冷静地注视着浩荡南下的洪流。

    他的银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没有一丝污渍。

    甲片之间的衔接紧密而流畅,展现出精湛的工艺。

    亮银甲。

    不是真的用银子打造的,而是用精钢经过水磨,然后进行淬火而成。

    不知道为什么,赵云很喜欢这一套的盔甲,也喜欢骑着白马,穿着白袍。

    白袍洁白如雪,衣角在风中轻轻飘动,如同天上的白云。

    或许,是因为当年的某些记忆,或许是因为赵云本身的某种洁癖?

    即便是这样的装束,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就几乎是亮出明牌,就差在头上挂出『来打我啊』的招牌了……

    不过么,在北域骠骑军的这些兵卒眼中,赵云确实是一个响亮的,光闪闪的『招牌』。

    在北域的这一段时间里面,岁月的痕迹并未磨去赵云的锐气,反而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威严。

    赵云的冷静,平稳,洞察是非,决断公平,已深刻烙印在了北域的这些骠骑军兵卒心中,不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是敬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赵云就是当年刘虞的武力加强版。胡人当年敬服刘虞,还只是限定在文治方面,而现在赵云文治不错,武力更强……

    赵云弯下腰,轻轻拍了拍胯下的战马的脖子,战马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心意,温顺地打了个响鼻,甩了甩尾巴。

    这战马原先也脾气暴烈,等闲三五人根本抓不住,可是现在于赵云胯下,温顺得就像是一只小羊。

    就像是赵云挑选出来的,这些跟着部队一同带领往南的胡人骑兵。

    胡人之中,也有顽冥不化,或是已经习惯了杀戮劫掠,不懂得修正改变的。

    毕竟对于某些胡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可能都是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环境里面生活,他们会服从于赵云,只是赵云对于他们来说是『强者』,然后他们遇到『弱者』的时候,就会展露出残暴来,而这个过程他们会显得很自然,毫无矛盾。

    赵云将这些不太能习惯改变的胡人,让张合带回了大漠。

    那边,才是这些胡人骑兵熟悉的环境。

    因为骠骑军横扫大漠的原因,原本的鲜卑乌桓等胡人部落孱弱,于是更为北面的部落自然就南下补充空虚的大漠,而随之就带来了更北面的有色人南下。

    这是一条食物链。

    就像是历史上的大萌,不是只有在其末期的时候才有什么女真后裔,强悍如斯,而是之前的那些,甚至有可能更加强悍的,已经毫无声息的死在了山海关下。

    任何军队,都是要磨合和融合的。

    随便抓些人来,硬凑,是凑不出军威军容的。

    就像是在赵云眼前展现出来的这支军队,就是一幅融合之后的画卷。

    精锐的汉军骑兵,甲胄鲜明,队列严整,沉默中带着钢铁般的纪律。他们的甲胄大多为玄色,上面镶嵌着代表职级的纹饰,显得既庄重又威严。

    士兵们手持长枪,腰挎佩刀,坐姿挺拔,目光坚定,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训练有素的严谨。

    而在两翼活动的,大部分是胡人骑兵。

    原先属于匈奴、乌桓、鲜卑的勇士,现在都归入了北域军的行列之中。

    他们喜欢在制式的盔甲之外,还额外穿着皮袄或杂色的战袍,皮袄大多为棕色或黑色,上面还保留着动物的毛皮颜色,显得粗犷而豪放。

    也正是因为这些杂色的皮袍,形成了在北域骠骑军队列之中的别样点缀。

    他们的马鞍之后,也挂着和汉军骑兵不同的武器,比如套索。

    他们信任哪一位如同雪山般令人安心的汉人统帅,知道赵云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谋过人,跟着他作战,总能取得胜利。

    斥候不断从前后方奔回,向赵云禀报军情。

    他们骑着战马,身形矫健,动作敏捷,很快就能穿梭在队伍之间,将前方的地形、敌军的动向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赵云。

    赵云听完斥候的禀报后,会迅速做出判断,然后通过传令兵将命令传达给各个部队。

    庞大的骑队根据地形和军令,时而如洪流般汹涌推进,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仿佛要将整个大地都覆盖;时而又如溪流般灵活分流,绕过山丘,穿过河谷。骑队穿过河谷时,马蹄踩在水中,溅起一片片水花,冰凉的河水打在士兵身上,却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行进速度。

    一种磅礴的生命力和必胜的信念,笼罩着这支军队。

    他们像是顺应时令南迁的候鸟,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坚定地向着目的地前进。

    从幽州出发,一路而下,几乎没有什么像样子的作战。

    几乎所有路过的县城,都是见到了骠骑前锋之后,就立刻扔掉了曹军的旗帜,然后打开城门,捧着图册跪在城门口。

    就像是当年袁绍失败之后,曹军前来那时,他们也是这么干的……

    不可不说是业务精湛,操作纯熟。

    这些冀州土着奉上了笑脸和菊花,甚至还有早就准备好的粮草和美人。

    赵云收下了粮草,打发走了美人。

    有键盘侠嚎叫,不要可以给我啊……

    可是赵云知道,粮草是可以分给全军的,但是美人呢?

    杀了,一人分一块?

    还是先分给某些人,告诉另外的一些人,先美自然会带来后美?

    若是真收下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几个美人那么简单了。

    赵云谨慎,冷静,不留破绽,每到一处,便是骑兵四出,不仅是确定路线的安全,也是清剿周边可能存在的『贼匪』……

    见赵云如此,一些冀州土着也就『死心』了。

    或者说是暂时收敛了,隐藏了……

    这么做,自然就是走走停停,骑兵行进的速度,并不算很快。

    不过,只要大军开动起来,因为战马间距的关系,这气势就非常庞大,宛如遮天蔽日一般的烟尘在冀州之北扬起,滚滚如同黄色的巨龙一般,席卷而下,即便是不是全速奔驰,也带来极大的压迫感。

    在暮色来临之前,斥候前来禀报,说是在前方发现了另外一支骑兵。

    赵云略有一些疑惑,甚至有些惊讶,因为曹军在冀州幽州的骑兵基本上已经没有建制了……

    这来得会是谁?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