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坤德之载物,辨百谷以养民。昔后稷播时之训,范氏匡廪之陈。
然秘术或藏于府库,良法每敝于荆榛。
唯君子承弘猷制农书,开云汉以照黎烝。
观其纲列三辰,目分九壤,析土脉于圭臬,授天时于指掌。
洫渠疏瀹之规,耒耜精微之象,驱螟蝗有术,御霜露成章。
譬若禹鼎铸形,使妖灾莫隐;羲和执策,令晷刻无荒。
于是颁玉版于四野,驰丹诏于闾阎。合天地之良方,以简绘通兆民。
黉序设犁锄之教,田畯传浸种之签。释老农辨菽之惑,启稚子知穑之缘。
但使青徐无废壤,幽冀有余廛。嘉穗垂而如云,仓囷耸而接天。
嗟乎!周宫垂稻人之篇,汉阙集代田之议,曷若此帙包罗八荒,惠流千古?
观夫野老立耒而诵,蚕妇倚壁而读,方知哲人德昭于民,乃同河岳之永立。
……
释义:
大地厚德载物,人类学会辨别百谷养育众生。昔日周祖后稷传授给人们播种之术,范蠡有“谷贱伤农”的仓廪之术。
然而精妙的农术常被深藏于官宦显贵府中不传民间,好的方法往往埋没于草野不为人知。
唯有德之人承继先祖之志,编纂农书,如拨开烟云照亮黑暗,普惠黎民众生。
农策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土壤等分别列出了不同的方法,无论是地气还是天时都有对应的详述。
涉及沟渠规划,农具的构造方式,驱虫防灾,应对寒暑等皆有章法,是系统的农学体系。
就像大禹铸鼎使妖魔现形一般,农书也能让灾害无所遁形;又像羲和驾车掌管时令一样,农书也令农时精准不误,功同上古先贤。
将这些技法制作成书传遍乡野,并以朝廷诏令直达民间。集合了各种治理天地的良方,并以最简单的图画使得每个平民都能看懂。
有屯田官教授农耕技术,有农官教导播种方式,能帮助老农解除困难,也能启迪孩童知晓农事之本。
希望青徐再也没有荒芜的天地,愿幽冀粮粮食满仓堆放不下。希望能见到稻穗低垂如云海,谷仓高耸接天际。
周朝设了稻官之职,汉代传了代田法,都是一时的善政,但怎能比得这本农书包罗万象,惠泽千秋万代?
能见到老农扶着犁参考,能看到蚕妇倚墙阅读,每个人都能读书并得到知识收益,这才是哲人传道之德,必然如山河般永存。
……
这是赞颂赋,也是蔡邕常写的那种赋。
这种赋是汉代的咏叹碑文体裁,主要是记录彰显,同时歌颂赞美。
通常这种赋是有标准结构的。
先是阐明要义,说清矛盾——耕种是最重要的事,但好的方法往往难以传播,或是因为战乱灾害等失传。普通农民有时候能掌握新技术,但由于地位不高或是家人断代,新技术也流传不下来。
然后表达要歌颂的主体——农策的意义、价值、作用、以及应用场景,做到言之有物,以实际出发。
再歌颂主体的特色——之前商朝汉代都有新技术推广应用,但都是一刀切,不如农策做得详尽,也不如农策能够分别根据不同情况全部列出对应方案。
最后抬高升华一下——尤其是能用图画使得每个老农村妇都看得懂,这才是真正的传道,是能福泽千秋万代的大功德,必定能如山河一般永世流传。
每个句子在表述时,大多都以上古先贤的事迹来表现,既能参照功绩,又能抬高被歌颂的主体,使其与先贤并列。
整体逻辑就是这样。
写赞颂赋其实是不难的,对上古的先祖事迹比较熟悉写起来就很容易,比唐宋的诗词简单多了。
当然,我的水平是远远不如蔡邕的……蔡邕的辞赋相当华美,我这属于画虎类犬,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