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逃荒路上,爹娘和离了》正文 第615章 一切都蓄势待发!
    (感谢书友投了1张月票。)

    “王爷,不可啊!”

    闻讯赶来的幕僚和将领纷纷对刘潭进行劝阻,“京都如今虽孤立无援,但各方势力耳目众多,王爷此时前往,无异于羊入虎口!

    若是朝廷......或是其他王爷趁机发难......”

    “留在安东,对本王来说,那就是等死!”

    刘潭嘶吼着打断了他们的话,头痛让他无法冷静思考,“你们看看本王现在这个样子!

    还能等吗?

    能吗?”

    刘潭他仰起头扫视众人,眼神凶狠:“天下早已大乱,刚登基不久的皇帝小儿自身难保,那个阉人皇帝还能管得了本王?

    至于其他王爷?”

    他冷笑一声,带着一种破罐破摔的猖狂,“平西王在西南自顾不暇,齐王与景王正在狗咬狗,北凉王不过就是喊喊口号罢了,至于其余的,不过就是只知道偏安一隅的废物!

    谁敢拦我?谁能奈我何?!”

    “本王只是去看病!不是去打仗!”

    刘潭他试图说服他们,但却更像是在说服他自己,“带些精锐,解了毒,本王立刻返回安东!”

    求生的欲望最终战胜了所有的谨慎和顾虑。

    刘潭不顾一众部下的苦苦劝谏,力排众议,决意冒险赴京。

    他迅速安排后方事务,由几名心腹老将和幕僚共同辅佐世子刘弘暂理安东的军政,并严密封锁他离开安东的消息。

    随后,他点齐三千玄甲军中的精锐,对外只宣称是带兵例行出巡边城。

    由一个从军中选出的身形上与他很是相似的兵士扮演他上了马,带着这三千兵马去往安东的北边,装作“镇北王”带兵巡边的假象。

    而真正的镇北王则在赵大和马三的护卫下,坐着一辆经过特殊加固、尽可能减少颠簸的马车,在不过百多骑兵的护卫下,驶出了金州府城,朝着三山港去。

    马车内的刘潭,裹着厚厚的锦被,脸色灰败,随着马车的每一次晃动而发出痛苦的呻吟声。

    刘潭他们要从三山港上船,佯装成富家有病者包船去往江南求医的模样来。

    其实,等他们真的到了江南,就会上岸,转水路,一路西行,去往京都。

    这个消息虽然被极力掩盖,但一直暗中派人关注着金州镇北王府的李十月,她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面对刘潭他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她决定给镇北王来个大的。

    李十月让孙小六把这几年他们花钱养着的人都喊了出来,给镇北王这无诏离开安东的消息似是而非的传了出去。

    在这其中,李十月还故意让孙小六把镇北王府后院儿里,王妃蒋慧君因为刘潭宠幸姬妾而吵架的事儿给添油加醋的一起对外宣扬了宣扬。

    毕竟,平民如何会在意一个他们头顶上的王爷偷偷离开封地的事儿?

    就算此事是真的,对大多人来说,这又不是他们能触及到的层次,与他们有关系么?

    但人性是无论如何,都会八卦上层统治阶级的下三路上的那点子事儿的。

    这些后院儿里女人为男人争风吃醋的故事儿,才是最容易通过口口相传,迅速而猛烈的传播开来的。

    也正如李十月预估的,不过半月的功夫,在镇北王他到达江南后,这些有关镇北王的消息就已经传的满天飞了。

    平民自然只关注八卦,但其他大势力,不论是高官富商,还是其他王爷,必然能在李十月让人传出去的这些消息里头,察觉到她想让别人知道的消息——镇北王他无诏离开了封地安东!

    为什么?

    为什么呢?

    雄踞一方的各位王爷们的反应各异——有的惊疑不定,猜测刘潭此举的真正目的;

    有的暗中冷笑,准备看热闹,若是闹起来更好,就可以躲在后头趁火打劫了;

    有的则立刻加强戒备,防止刘潭想要做些什么不好的事来。

    本就混乱的天下局势,因为刘潭这突如其来的离开封地的举动,变得更加波谲云诡,暗流涌动。

    而这一切,都被远在建安,密切关注各方动向的李十月迅速掌握。

    当她通过金雕传书和手中的情报网络,确认刘潭真的坐上了水路,直奔京都而去时;

    她站在书房中的巨大海图前,久久不语,最终她缓缓露出一个一切尽在掌握的笑容来。

    “刘潭啊刘潭,谁知道......你我之间,竟走到了你死我活的这一步。”

    刘潭南下,安东势力群龙无首,内部又因王妃被囚,世子刘弘年轻且手中无兵马、身上无军功,刘弘他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她李十月一直等待的、远征倭国的绝佳窗口期,终于到来了!

    建安后方最大的威胁陷入混乱和停滞,李十月她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全力东征倭国了!

    过去那三年时间,足以让建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十月接收流民,让建安的人口暴增,荒地变良田,水利设施纵横,工坊里日夜不停的生产着兵器和农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镇海军已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人数过万的劲旅,其中女兵营的人数达到三千,成为一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力量。

    建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那些第一批被收养的流民孩童,很多都已过了十四岁。

    他们按照李十月的规定,离开了学堂,大部分进入了少年兵营。

    这些少年兵是李十月真正的“子弟兵”,他们从小接受李十月的思想熏陶,视她为至高无上的领袖,对建安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李十月对他们的培养更为用心,亲自教导他们文字、兵法和更先进的战术思想。

    他们的忠诚度和可塑性,远超过半路收编的那些流民。

    同丁海生这般的能力强的女兵,是不止一个的;

    从东牟坐船来到建安的人里,就有一个叫王小英的,在她后来加入女兵营,休息了“玄阴锻体术”后,竟是在一次比试之中,打败了丁海生!

    当然了,大多人还是比不上天赋异禀的丁海生的了。

    不过,其他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他们自己的力量;

    达娜在十八岁那一年来到了李十月的身边,成为了她的贴身护卫;

    杀夫的朱大妮进了女兵营,成了一名火头;

    逃婚的董五娘进了镇海军,和李砚秋一起,为李十月掌管庞大的镇海军的账本子;

    这些女性将领的崛起,本身就是李十月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也深深改变了建安的社会结构和风气。

    一切都蓄势待发!

    “传令下去!”

    书房内,李十月转身,声音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断和昂扬的战意,“全军集结!

    三日之后,祭旗出征!”

    “目标——倭国本土!”

    压抑了三年的力量,磨砺了三年的锋刃,终于到了亮刃的时刻!

    东海的波涛,即将被建安镇海军的战舰劈开!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