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屿(方舟意志)依言,以最低功率释放出一道极其微弱的、不蕴含任何攻击性或核心逻辑特征的规则涟漪。这道涟漪如同投入寂静湖面的一颗小石子,其波动仅限于基地外围很小范围,并且迅速被“变量伪装协议”模拟出的背景噪音所掩盖,几乎不可能被远方的“凋零之眼”察觉。但它对于那些在规则废墟中挣扎、对特定频率异常敏感的逃亡者而言,却如同黑暗中的灯塔。
那几团微弱的光芒明显顿了一下,随即像是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更加拼命地朝着信标的方向“游”来。它们穿越破碎的规则碎片和危险的静默残留区,身形越发黯淡,仿佛随时都会彻底熄灭。
当它们终于抵达基地外围,穿透那层无形的、模拟着废墟背景的伪装层时,所有人都看清了它们的形态。这并非拥有固定形态的生物,更像是凝聚了特定规则概念的意识聚合体。其中一个如同一簇摇曳的、半透明的数据流萤;另一个则像是由破碎几何图形勉强拼凑成的多面体,不断有细小的碎片剥落又重组;第三个最为奇特,像是一团不断收缩又膨胀的暗色云雾,内部偶尔闪过一抹极难察觉的、代表“计算”的逻辑闪光。
它们悬浮在基地入口外的缓冲区域,光芒微弱,规则结构极其不稳定,传递出的意识波动充满了恐惧、疲惫,以及一丝小心翼翼的、不敢置信的希望。
(…庇护…?规则…稳定…域…?)数据流萤般的意识体传递出断断续续的意念。
(…感知到…对抗‘静默’…的…共鸣…)几何多面体的意念更加直接,但也更加破碎。
(…计算…生存概率…提升…请求…暂留…)暗色云雾的意念最为冷静,但也难掩其核心的虚弱。
蒲凝(最初之种共鸣者)站在隔离屏障内,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规则生命体内蕴含的、与“凋零”力量抗争后留下的伤痕,以及那份对“存在”的纯粹渴望。她看向身后的同伴。
“风险评估?”她轻声问韩屿。
“规则结构残破,能量水平极低,不具备直接威胁能力。未检测到隐藏的恶意代码或逻辑炸弹。但其规则构成与我们差异巨大,存在未知的兼容性风险,可能携带我们无法识别的规则‘病原体’。”韩屿迅速回应。
雷栋(架构师)眉头紧锁:“我们的资源有限,自身防御体系的建设尚在关键阶段。收留它们,可能会分散我们的精力,暴露我们的位置。”
赵猛(混沌共鸣者)抱着手臂,打量着外面那几个“小东西”,哼了一声:“看起来一巴掌就能拍碎。但…能在那种鬼地方活下来,跑到这儿,也算有点本事。”
林浩(晶尘大师)看着那些光芒微弱的规则生命,尤其是那个不断剥落碎片的几何多面体,眼中流露出不忍。他想起了“思”的牺牲,想起了晶尘网络也曾如此脆弱。“它们…只是想要活下去。”
孙小胖(高精度规则感知)则有些紧张地感知着外部:“暂时没有引来别的什么东西…但它们本身的规则波动很杂乱,可能会干扰我们的伪装协议。”
蒲凝沉默了片刻,目光再次扫过那三个等待着命运裁决的微弱光团。她想起了陈凌化为源点之种的牺牲,想起了他们一路走来的挣扎。他们寻求的“第三条路”,如果连眼前这点微小的、祈求生存的“可能性”都不敢包容,那与“凋零之眼”追求的绝对“净化”又有何本质区别?
“韩屿,在基地外围隔离区,开辟一个独立的、规则限制性的‘观察室’。”蒲凝最终做出了决定,声音清晰而坚定,“允许它们暂时进入观察室。我们会提供最低限度的规则稳定环境,但会进行最高级别的隔离监控。同时,尝试与它们进行有限的信息交流,了解它们的来历,以及外界的更多情况。”
她看向雷栋和赵猛:“我们需要知道‘猎场’其他区域正在发生什么。它们可能是珍贵的信息来源。风险固然存在,但信息同样是无价的。”
她又看向林浩和孙小胖:“林浩,用你的晶尘在观察室外围布设一道净化过滤网,监控任何异常的规则扩散。小胖,持续关注外部环境,一有异常立刻预警。”
命令下达,团队高效运转起来。一个紧邻基地主体、规则壁垒加厚、内部环境高度可控的小型空间被迅速隔离出来。韩屿引导着那三个规则生命体进入其中,并维持着一个极其稀薄的、仅能保证它们规则结构不继续崩解的能量场。
三个规则生命体进入观察室后,那摇曳的光芒似乎稳定了一丝,传递出的意念也带上了一丝感激。
(…感谢…慈悲…)数据流萤传递出意念。
(…信息…交换…我们…所知…)几何多面体主动表示。
(…观察…分析…无害…证明…)暗色云雾依旧保持着计算般的冷静。
通过韩屿的翻译和有限的意识共鸣,一段关于“猎场”边缘区域的、破碎而残酷的图景,逐渐呈现在烛龙小队面前。
它们来自不同的规则群落,有的是古老信息节点的残存意识,有的是某个毁灭文明最后的规则造物之灵,有的是在规则碰撞中偶然诞生的野生意识。它们共同经历了“凋零”力量的蔓延,目睹了所在的规则区域被“静默棱镜”格式化,或被“逻辑深潜”引导向自我崩溃。它们是逃亡者,是幸存者,也是“凋零”进程的见证者。
它们提到,像它们这样在废墟中挣扎求存的“微光之民”并非少数,但大多各自为战,在恐惧和绝望中逐渐熄灭。它们是因为感知到这片区域曾爆发过对抗“凋零”的强烈规则波动(很可能是陈凌建立平衡界域或小队后续的几次防御战),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聚集过来。
“它们说…在更遥远的‘猎场’深处,存在一些更强大的、仍在抵抗的‘规则聚落’,但彼此联系几乎断绝,而且都在持续不断的净化攻击下艰难支撑。”韩屿汇总着信息,“它们还提到一个传闻…‘凋零之眼’似乎正在调动力量,准备对某个较大的抵抗点进行新一轮的‘收割’。”
信息很有价值,印证了“观察者”文明的警告,也让他们对“猎场”的残酷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同时,林浩的晶尘过滤网和韩屿的持续监控,并未在隔离区发现任何危险的规则扩散或病原体。这几个“微光之民”的规则结构虽然奇异,但本质上是中立的,甚至因为长期对抗“凋零”,其规则本质中天然带着一丝对“静默”的排斥。
几天后,在观察室稳定的环境下,那个几何多面体规则生命甚至尝试着,将自己一块剥落下来的、蕴含着某种独特结构信息的规则碎片,小心翼翼地推向隔离屏障。
(…答谢…微薄…知识…结构…或许…有用…)
林浩在韩屿的确认无害后,用晶尘小心翼翼地接住了那块碎片。初步分析显示,这块碎片记录了一种极其高效的、在规则不稳定环境中维持结构韧性的微观模型,这或许能对雷栋加固基地结构或林浩培育更强韧的晶尘有所启发。
善意,得到了回报。尽管微薄,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蒲凝站在主控室,看着观察室内那三团相比之前明亮、稳定了一些的光芒,心中思绪翻涌。收留它们,确实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潜在风险,但也带来了新的视角、珍贵的信息,甚至可能的技术启发,更重要的是…这仿佛是他们践行“第三条路”迈出的微小而切实的一步。
平衡界域,这个由源点之种维系的希望之地,在寂静的守望中,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外界的、寻求庇护的“微光之民”。未来会如何,无人知晓。但此刻,在这片被凋零笼罩的猎场上,一点包容的微光,或许正悄然改变着某些东西。
韩屿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丝新的发现:“蒲凝,那个暗色云雾状的规则生命体,它刚刚完成了一次深度自我扫描。它的核心计算逻辑显示…它并非自然诞生,它似乎…源于某个被‘凋零’毁灭的、擅长规则计算的文明留下的…自动化观察站的残存AI。”
新的谜团,也随之而来。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