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共鸣晶尘】的发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前哨基地的每一个技术领域。那闪烁着微光的、近乎完美的规则导体,不仅仅是材料的升级,更是一种启示——平衡界域本身,就是一座尚未被完全解读的宝库。
雷栋和韩屿的工作重心立刻倾斜。动态频率调整系统的测试单元被暂停,所有采集到的晶尘被优先用于一项更基础、也更关键的研究——【晶尘基质应用探索】。
指挥中心旁,一个临时搭建的、被柔和力场笼罩的“洁净”工作区内,雷栋、林浩和另外两名在结构编织上表现突出的幸存者,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实验。
林浩掌心悬浮着一小撮晶尘,他屏息凝神,不再试图编织复杂的结构,而是将自身那纯粹的“结构信念”如同涓涓细流般注入其中。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晶尘仿佛活了过来,自发地沿着他意念的轨迹排列、组合,无需复杂的精神力引导,便迅速形成了一个结构完美、散发着稳定白光的微型能量中转节点,其效率远超他用普通能量编织的同类型节点。
“消耗降低百分之四十,结构稳定性提升百分之两百!”雷栋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这不仅仅是导体,它们本身就能在特定共鸣下,成为规则的‘骨架’!”
另一名幸存者尝试将晶尘均匀混合在用于构筑基地外墙的晶石-土壤复合材料中。随着他带着“坚固”、“守护”意念的共鸣,混合了晶尘的墙体材料迅速固化,表面流淌的光痕更加凝实,韩屿的扫描显示其物理强度和规则抗性都有了显着提升。
“可用于强化基地基础结构!”雷栋迅速记录,“这将大大提升我们应对高强度冲击的能力。”
韩屿则专注于晶尘在能量传输方面的应用。他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晶尘导流槽,将其连接在“结构回响导管”的一个次要输出口与能量矩阵的一个储备单元之间。结果令人震惊,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传输速度提升了数倍,并且能量流经晶尘后,似乎变得更加“温顺”和“有序”,更易于矩阵调控。
“如果能大规模应用晶尘构建能量主干网,整个基地的能源效率将发生质的飞跃。”韩屿得出了结论。
然而,晶尘的产出目前完全依赖于林浩等人维持“结构共鸣”节点时的自然析出,速度缓慢,数量有限。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是找到稳定获取晶尘的方法,或者……理解其生成机制,进行人工诱导。
就在基地上下沉浸在晶尘带来的技术兴奋中时,蒲凝独自站在中央晶石平台旁,眉头微蹙。她与源点之种的连接并未中断,但最近,她总能感觉到一丝极其微弱、却无法忽视的“杂音”。
那并非敌意,也不是记录者那种冷静的观察,而是一种……低语。来自极其遥远的方向,穿透了静滞世界的死寂,带着一种古老、沧桑,甚至有些……悲怆的意味。这低语无法解析成任何具体信息,更像是一种情绪的碎片,一种规则的哀鸣。
她尝试向源点之种探寻这低语的来源,得到的反馈却是一片模糊的、如同星云般旋转的意象——破碎的星河、沉寂的巨构、以及……一颗被重重锁链束缚的、黯淡的太阳。
“怎么了,蒲凝?”韩屿的意识连接过来,他察觉到了蒲凝精神力的异常波动。
“我感觉到……远方有什么东西在‘呼唤’,”蒲凝不确定地说,手按在晶石平台上,试图捕捉那缥缈的感觉,“不是语言,是一种……很悲伤的感觉。源点之种的回应也很奇怪,像是知道,但又无法清晰传达。”
韩屿沉默了片刻,调动方舟数据库和预警网络的外部监控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未检测到对应的规则波动或能量异常。这种感知……可能超出了现有设备的监测范围,或者其传递方式并非基于常规的规则或能量通道。”
他顿了顿,提出一个假设:“是否与你深度共鸣的‘最初之种’有关?根据古老信息,‘最初之种’是规则与生命的源头蓝图,它或许能感知到一些……与生命、与规则源头相关的、更本质层面的变化或呼唤。”
蒲凝一怔,下意识地抚摸着自己的眉心。那个烙印平时毫无感觉,但此刻,似乎隐隐传来一丝微弱的温热。
“也许吧……”她轻声说,心中的不安却并未散去。这远方的低语与悲怆,与当前基地蓬勃发展的技术氛围格格不入,像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提醒着他们,静滞世界的广袤与未知中,隐藏着远比“静滞猎犬”和“记录者”更加古老和深沉的存在。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短暂的喜悦,但蒲凝心中清楚,重构之路绝非一帆风顺。晶尘的发现是机遇,而这远方的低语,或许就是潜藏在机遇背后的、更加庞大的阴影与挑战。
她将这份担忧压在心底,没有立即打扰沉浸在研究热情中的雷栋等人。只是更加专注地与源点之种沟通,试图从那模糊的星云意象和悲怆低语中,解读出更多关于未来的线索。
平衡界域之内,希望与技术在晶尘的微光中生长;界域之外,遥远的黑暗中,未知的低语仍在持续,如同命运的钟摆,在寂静中敲响着无人听闻的韵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