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25章 从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
    重武轻文到重文轻武的转变,大明在历史上确曾真实经历过。

    朱允炆即位后,彻底背离洪武时期武治天下、重用武将的既定国策,一心推崇儒家仁政,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文人士大夫奉为心腹,委以军政大权,朝堂核心决策层几乎被文人包揽。

    他不仅大幅提升文臣地位与话语权,还对武勋将领处处掣肘——剥夺开国武将的兵权,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缺乏实战经验的文臣,甚至让文臣凌驾于武将之上,致使建文一朝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黄金盛世,其重文抑武的倾向,几乎快要赶上以文驭武的前宋朝廷。

    而这样的用人策略,直接埋下了败亡的隐患。

    这些文人士大夫虽饱读诗书、擅长经义辩论,却对军事战略、战场战术一知半解,满脑子都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构想。

    黄子澄力主削藩却缺乏周密部署,齐泰制定军事计划脱离实际,方孝孺专注于礼乐教化而无视战场形势,建文帝对这些文人的建议言听计从,完全忽视了武将的实战经验与合理诉求。

    在与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中,文臣主导的战略频频失误:错用李景隆等庸碌之辈统率大军,多次错失歼灭燕军的良机;前线武将的作战指挥被远程遥控,稍有不从便遭弹劾问责,根本无法灵活应对战场变化。

    最终,建文帝因过度重用文人导致战略全盘失败,燕军一路南下直取应天,他本人兵败失踪,大好河山白白葬送,刚建立不久的建文政权也随之覆灭。

    朱棣即位后,彻底扭转建文朝重文轻武的倾向,重拾洪武朝武治天下的核心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行重武轻文国策。

    他本身身为战功赫赫的藩王,深知武力对王朝稳固的重要性,在位二十二年间,先后发动五次北伐,亲率大军深入漠北,重创残元势力,彻底肃清北方边患;同时积极开拓疆土,派郑和七下西洋,扬大明国威于海外,朝堂之上武勋将领地位尊崇,军事行动成为国家政务的核心,文臣仅负责辅助治理内政,话语权远逊于武臣。

    然而朱棣之后,仁宣二帝出于国情现实选择,再次转向重文轻武。

    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连年征战,国家虽疆域辽阔、国威远播,但也耗费了巨额人力物力,国库空虚,百姓急需休养生息。

    仁宣二帝顺应时势,推行“与民更始”的仁政,全面收缩战略防线——放弃漠北一些偏远卫所,停止大规模北伐与远洋航行,削减军费开支,将治国重心从开疆拓土转向内政治理。

    与此同时,大力提升文臣地位,重用“三杨”等文臣集团,让其主导朝政决策,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扩大文人参政规模,武勋将领的权力被逐步限制,军队建设趋于松弛,文治成为朝堂主流,形成了“仁宣之治”的承平局面,但也为后世明朝武备废弛、边患再起埋下了伏笔。

    再往后面,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等宦官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贸然亲征瓦剌,酿成“土木堡之变”这一千古惨剧。

    身为“大明战神”的朱祁镇,毫无军事才能却刚愎自用,指挥混乱、决策频频失误,致使明朝数十万精锐之师(包括京营主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随军出征的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顶级武将勋贵,以及众多中下级将领死伤殆尽,武将勋贵集团遭遇毁灭性打击,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再也无力与文臣集团抗衡。

    文臣缙绅集团趁机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迅速填补权力真空:以**为首的文臣在京师保卫战中挺身而出,稳定政局后,逐步将京营兵权牢牢掌控在手中,通过改革军制、安插亲信等方式,彻底架空武将的军事指挥权。

    至此以后,原本掌管全**事的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沦为无实际兵权的摆设机构;武将勋贵失去了军队这一核心基本盘,地位一落千丈,不仅在朝堂决策中丧失话语权,还需处处受制于文臣,甚至要向文臣俯首称臣,彻底走向没落。

    大明朝堂延续百年的文武制衡格局被彻底打破,形成文臣集团独霸朝堂的局面,文武彻底失衡,这也成为明朝中后期武备废弛、边患屡起、国力衰退的重要根源。

    到了大明中后期,朝堂格局与重文抑武的前宋王朝已然别无二致。

    文臣缙绅通过多年经营,彻底把持朝政核心——内阁权力不断膨胀,成为实际的决策中枢,六部尚书等要职尽数被文臣掌控,国家军政、财政、人事大权皆由其主导。

    武将勋贵则彻底沦为附庸,毫无话语权可言:战场上的军事指挥要受文臣监军掣肘,作战计划需经内阁批准方可执行,即便立下战功也常被文臣克扣封赏、肆意弹劾,武将的尊严与权力被肆意践踏,军队战斗力持续滑坡。

    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得不受到内阁与文臣集团的严密限制,皇权被严重削弱。

    最典型的便是赫赫有名的万历皇帝,他想立自己喜爱的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却遭到以内阁为首的文臣缙绅集体反对——文臣们以“立嫡立长”的祖制为由,寸步不让,与皇帝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

    万历皇帝虽贵为天子,却始终无法撼动文臣集团的联合抵制,最终只能以消极怠工的方式抗争,长达二三十年不上朝。

    这场“国本之争”不仅耗尽了万历皇帝的治国心力,更让朝堂陷入无休止的党争内耗:文臣集团借“争国本”拉帮结派,形成东林党、齐党、楚党等诸多派系,相互攻讦、彼此倾轧,全然不顾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

    政务荒废、吏治**、边患丛生、民生凋敝,大明王朝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内耗中彻底崩坏,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其实真要说起来,大明的崩坏从土木堡之变就已埋下祸根、拉开序幕。

    这场惨败不仅让明朝精锐京营毁于一旦、武将勋贵集团彻底覆灭,更打破了洪武、永乐以来的文武制衡格局,文臣缙绅趁机独霸朝堂,文武失衡的裂痕自此难以弥合,直接加剧了王朝衰败的进程。

    后续历代皇帝大多昏聩无能,更是一步步推动大明走向灭亡:正统之后,景泰帝虽有守城之功,却深陷皇位争夺的内耗;天顺帝复辟后宠信宦官、纵容贪腐,朝政愈发混乱;弘治帝虽被称“中兴之主”,却过于仁柔寡断,对文臣集团的膨胀束手无策,未能重塑权力平衡,所谓“弘治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正德帝荒嬉无度,沉迷玩乐、不理政务,大权旁落于宦官与权臣之手;嘉靖帝一心修道炼丹,二十余年不上朝,放任朝臣党争、吏治**,国库空虚、边患四起;隆庆帝资质平庸,在位短暂且缺乏作为,未能扭转颓势;万历帝长期怠政、党争加剧,朝堂彻底分裂;天启帝宠信魏忠贤等阉党,残害忠良、朝政黑暗;崇祯帝虽有心救国,却刚愎自用、猜忌多疑,频繁更换大臣、滥杀将领,最终无力回天。

    纵观土木堡之后的明朝皇帝,真正能称得上英明的寥寥无几,唯有成化帝在位期间,尚能整顿吏治、平反冤案,加强边防、稳定政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衰败势头,算得上是其中相对贤明的一位。

    这就是文武失衡的结果。

    朱标闻言,深以为然地点头:“高炽这个‘文武并重、相互制衡’的思路甚好,既矫正了洪武朝的偏向,又避免了前宋的覆辙,是稳妥之策。朕决定,将‘文武并重’纳入承天新政的核心纲领,明确文臣与武将的职责与地位,重塑朝堂平衡。”

    朱雄英也补充道:“除此之外,还需加强对文臣的约束,制定明确的律法,严禁文臣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同时也要保障武将的合法权益,避免文臣随意弹劾、打压武将,让文武官员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三人围绕“文武并重”的具体实施细节展开深入商议——明确文武官员的品级对应、议事规则,完善军队监察与文臣考核制度,制定禁止结党营私的律法条款,确保权力平衡落到实处。

    烛火映照下,三人的思路愈发清晰,承天新政的框架也愈发完善:宽刑不宽贪,守住反腐底线;减赋守原则,惠及民生又防士绅渗透;文武并重,重塑朝堂平衡。

    这三项核心举措,既革除了洪武朝的积弊,又吸收了历史教训,更兼顾了皇权稳固与天下安宁。

    待商议完毕,东方已然泛起鱼肚白。

    朱标看着完善后的新政章程,脸上露出了胸有成竹的笑容:“有了这三项核心举措,承天新政的根基便稳固了。明日大朝仪,朕便可将这些政策公之于众,开启大明的新篇章。”

    朱高炽与朱雄英也一同起身,目光坚定地说道:“愿陛下推行新政,国泰民安,盛世可期!”